【通山县“名特优新”个体工商户巡展】一碗汤水菜背后的传承与创新
了解通山民俗文化的人都知道,发源于老横石潭片区的汤水菜,是通山美食文化中一个不可或缺的“舌尖记忆”。在通山众多餐饮从业者中,有个青年才俊,他致力于将老横石潭汤水菜发扬光大,让这道老通山美食承载更多人的乡愁。他就是通山八大碗农家院创始人谭经跃。
“走上餐饮这条路,是受父亲影响……”11月11日,在古朴的“吴家地主屋”,谭经跃把他的故事娓娓道来。眼前的楚菜大师和眉善目,饱经风霜的脸上透露着乐观和坚强。
1984年2月,谭经跃出生在九宫山镇横家村,在那个物质不丰的年代,谭经跃跟大多数农村小伙伴一样,在艰苦的环境中慢慢长大。彼时,父亲在某煤矿食堂烧火做饭,隔三岔五,谭经跃和哥哥一起到父亲的食堂玩耍。自小聪明懂事的哥俩,看到父亲勤奋好学,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从零开始慢慢烧得一手好菜,还掌握了白案手艺。小哥俩一方面对父亲格外崇拜,另一方面,未来当厨师的兴趣种子也悄然在心中种下。
2000年,谭经跃考上了通山一中,看着父母艰辛劳作,懂事的他放弃入学资格,上了一所普通的中专。3年后,从小便对炒菜烹饪感兴趣的谭经跃,听从家人的建议,到武汉某名气很大的酒楼学习厨艺。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谭经跃从杀鱼小工学起,慢慢到打荷工、切菜工、配菜工,最后到掌勺大厨。最苦的时候,谭经跃的手指没有一指是好的,满是切口和刀伤。
3年磨一剑,凭着吃苦耐劳和聪明好学的品质,谭经跃一步一个脚印,积累了扎实的楚菜和湘菜烹饪基础。2005年,谭经跃以优异的成绩顺利出师。就在别人都认为他会留在武汉,拿高薪工作时,谭经跃却选择将学到的本领带回家乡,准备在通山干一番事业。
回来后,谭经跃受聘于某酒店,当厨师长。针对彼时通山餐饮界陈旧落后的菜品质量,谭经跃把所学的手艺倾囊推出,尤其是制作的剁椒鱼头、干锅手撕鸡、小炒黄牛肉等楚系和湘系招牌菜,一经推出,便大受欢迎。小试牛刀后,谭经跃慢慢打响了知名度。
2008年,谭经跃和几个朋友合伙,承包了原本亏损的绿洲大酒店。有了自主权后,谭经跃大胆创新,引进大城市先进的管理制度,不断开展菜品革新,一番操作之下,绿洲大酒店场场爆满,食客纷至沓来,成为通山县城地标性的美食打卡地。而谭经跃也一炮而红,有了“通山楚菜第一人”的美誉。
2016年,已经积累了丰厚创业资本的谭经跃,瞅准商机,放手大干,创立了“牛头山庄”和“地主屋”两家大型饭店。
此时,谭经跃深知,随着消费者的生活越来越好,他们对餐饮品质的要求也会水涨船高,如何满足顾客越来越叼的口味,谭经跃思索良久,在综合了众多食客的反馈意见后,他制定了“老客户吃新菜,新客户吃老菜”的战略方针。
有了蓝图后,谭经跃放手大干。一方面,在牛头山庄,他引进北方菜系,让通山人能在本土吃到正宗的北方烤鸭、蒙古大饼、鱼头泡饭等,以新花样留住老顾客;另一方面,他主打家乡汤水菜,引进老横石八大碗菜系,并在这基础上,对横石汤水菜进行形象包装,赋以诗词歌赋点缀,让新顾客在享受传统美味的同时,了解、感受通山美食文化的趣味和内涵。
此外,谭经跃还狠抓食材品质,以新鲜、卫生、原生态的食材回馈广大食客的信任,让顾客吃得放心,吃得安全,吃出乡愁。
方向正确,事半功倍。在多管齐下的服务模式下,谭经跃的生意越做越大,经营范围涉及传统酒楼、民俗餐厅、农家乐、大排档等。同时还将“通山八大碗”推广到了咸宁,可以说事业越做越大,实现了小时候靠炒菜发家致富的梦想。同时,他也积极开宗授业,20年来,带出来了大大小小100多个学徒,其中,有不少学艺精湛的徒弟,在武汉、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高档酒楼担当厨师长,更有精明能干的徒弟自立门户,单独创业,在咸宁和通山开办酒店。
谭经跃在餐饮行业辛勤耕耘,也遇到了一些“贵人”提供帮助。他说,市场监管部门每年都会组织餐饮行业技能培训、食品安全培训、服务管理质量培训,引导他往更专业、更标准、更安全的方向发展。商务部门每年也会组织厨师技能培训,县餐饮协会也会带他去外地学习先进的餐饮服务理念。外界的帮助,让谭经跃备受感动,也坚定了走标准化、精细化、规范化的餐饮道路。
深耕餐饮业20年,谭经跃对现如今的餐饮行业也有独到的想法。他表示,在当今经济下行的情况下,大家都认为餐饮业入门很简单,赚钱很容易。导致现在市场越来越卷,整体质量参差不齐。其实,餐饮行业还是有一定门槛的,不是仅会做两道拿手菜这么简单,它需要有恒心、有耐心、有匠心、有真心,要真真切切地去热爱它,去守护它,去栽培它,如果只是以投机跟风,消极懈怠、虚与委蛇,浅尝辄止的态度去对待它,是做不长久的,最终会以失败收场。
“餐饮这条路很辛苦,但是我会坚定地走下去!”谈及未来的发展,谭经跃目光如炬,雄心勃勃。“我会把通山传统美味加以创新,不断传承下去,让更多人从我做的菜里,吃出儿时的记忆,母亲的味道,故乡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