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山县“名特优新”个体工商户巡展】“拓荒者”袁观强的坚持与守望
他是通山枇杷栽培种植的“拓荒者”,率先入局引来燎原之势;他是通山枇杷增收致富的“带路人”,高位布局带动转型升级;他是通山枇杷品牌建设的“策划人”,献计献策助推名动全国。他就是通山县鑫强种植家庭农场的负责人袁观强。
11月18日,当我们在大畈枇杷科普馆见到袁观强时,他刚结束枇杷园的追肥和苗木修剪工作。眼前的“南鄂英才”皮肤黝黑,朴实无华,刚做完眼睛手术的他精神矍铄,笑容可掬。
1991年从中南财大金融专业毕业后,袁观强曾在深圳一家台资企业打拼过几年,从小职员做到了主管,工资十分可观,可他并不开心。“工作压力大,最主要的是没有归属感。”1995年,他毅然辞职,回到了老家通山县,决定自主创业。
创业之路并不好走,袁观强经营过餐馆,开过矿山,但因为没有经验,结果都不尽如人意。后来,他找到了大路乡的种养殖名人陈志远,跟着对方学习育辣椒苗、养殖乌鸡等等。既积累了一定的种养殖技术,也总算看到了“回头钱”。
1997年,恰逢“科技万元户工程”实施,通山县科技局驻村干部找到袁观强,建议他利用村里荒山资源发展水果种植。袁观强心动了。他把自家的良田好地以一比三的比例置换成了七八亩的荒山地,父母大骂他是“败家子”。
顶着压力,袁观强开始谋划起发展之路。第一步,确定种什么。“当时专家来看过,建议只种枇杷,可我想种四季水果,这样就能保证全年都有果子。”袁观强从华中农业大学引来良种,在荒山上种下了枇杷、布朗李、脐橙、油桃、甜柿等。
谁知,种下的果树要么水土不服,结出的果子质量不高;要么不适应当地市场,果子卖不出好价钱。只有枇杷不但适应性强,而且市场行情一路看涨。为了顺应市场规律,袁观强选择逐渐淘汰其它果树。到2008年前后,其它果树已全部被枇杷代替。并从福建、四川等地引进枇杷苗木,并与当地野生枇杷嫁接改良,成功培育出新的优良品种。。
2013年,袁观强的枇杷园发展到了80多亩。如今,他的枇杷园总投入200多万元,平均每年纯收入30多万元,产值50多万元。
随着袁观强的枇杷发展壮大和示范,大畈镇枇杷种植面积也越来越多。2010年,全镇枇杷种植面积虽然已经发展到5000余亩,但种植户们基本是单打独斗,销售也是各自为阵,盈利状况不佳。
袁观强回忆道:“那时我们的枇杷既没有包装,也没有品牌,大家都是挑着枇杷、坐着班车去县城卖给中间商。虽然1.2元/斤的价格也还行,但总会遇到中间商杀价。想把枇杷产业做大做强,必须抱团发展。”
2010年8月9日,袁观强与5位农户成立了通山县大畈枇杷专业合作社,同时注册“隐水”牌枇杷商标,之后“隐水”牌枇杷成功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证书。自此,合作社的枇杷开始小有名气,价格也从1.2元/斤逐渐涨到3元/斤、5—6元/斤,现在品质好的甚至可以卖到20元/斤。
袁观强说,“隐水”牌枇杷打响名气后,农户们终于认识到抱团发展的好处,合作社队伍越来越庞大。截至目前,合作社社员已发展合作社社员已发展到150多户,枇杷种植面积13000多亩。
袁观强心中的“抱团发展”不仅涵盖了农户,还包括合作社。“有些合作社找到我,希望大家能共享一个品牌,合力把通山枇杷推广出去。”2012年,通山县枇杷协会成立,袁观强被推举为会长。353户会员横跨了通山县多个乡镇,包括大畈镇、大路乡、楠林镇、黄沙铺镇、九宫山镇、慈口乡、通羊镇等,种植面积超万亩。
在袁观强带领下,通山枇杷种植开始采用“家庭农场+合作社+公司+科研院校+协会+政府”的发展模式,产业规模日趋壮大。又通过实行统一基地开发模式、统一优质苗木供应、统一种植技术标准、统一品牌包装、统一产品市场销售、统一宣传的“六统一”经营模式,实现技术、品牌、销售互助,提升了通山枇杷的市场竞争力。
2016年7月30日,通山县举办了首届泉水龙虾节,吸引了3000多名群众前往。这一消息让袁观强有了新的思考:“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办一个枇杷节?”他把想法汇报给了大畈镇政府,得到了大力支持和积极响应。
2017年5月20日上午,首届大畈枇杷旅游节在板桥果园拉开帷幕,通山县枇杷协会共有品牌——“隐水枇杷”也正式亮相。活动吸引了来自武汉、咸宁和当地的5000多名游客,大家感受着风俗民情,体验采摘乐趣。截止到今年,大畈枇杷旅游节已成功举办六届。
在袁观强长达28年的亲身躬耕下,如今,通山县枇杷现有栽培面积3.8万亩,全县12个乡镇均有分布,去年枇杷鲜果产量达到2.12万吨,全产业链综合产值可达2亿元,枇杷产业规模效益位居中南五省第一。仅仅大畈镇,就有枇杷种植家庭农场15家,合作社8家,加工企业3家,苗木基地1个。达到了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的可喜局面。
袁观强一路走来,留下了一串闪光的足迹。他2002被评为通山县优秀青年,2006年被评为咸宁市优秀共产党员,2017年被评为湖北省农业产业化领军人才,2019年被评为南鄂英才高层次人才,同年被湖北省组织部和人社局评为“湖北省艰苦地区专业技术奉岗位”人选,2020年被评为“咸宁市劳模”,2022年被评为“享受市政府津贴专家”、被评为“湖北省十佳农民”和农业农村部“贡献奖”。他创办的合作社获全国农民示范合作社,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
袁观强说,这一路下来,各级部门都提供了极大的帮助。2012年,“隐水”枇杷获国家绿色品牌认证,市、县市场监管部门给予了20万元的扶持。枇杷协会申报的大五星枇杷标准化操作规程,获得奖励5万元。咸宁市“早钟六号”枇杷栽培规程获得标准化种植奖励2万元。市县市场监管部门多次前往枇杷生产车间指导车间布局,提供食品安全生产、监督和服务工作,商务部门每年多次组织枇杷生产厂家和种植户外出参展,农业部门多次提供有机肥料,草种和苗木,助力枇杷更新换代,这让他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
“我今年才55岁,还没到退休年纪。”袁观强说,未来,还要继续努力,联合一切力量把“枇杷小镇”推广到全国,进一步完善产业链,打响共有品牌。还想通过10年的努力,把通山枇杷产业的集聚效应越做越大,带领更多果农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