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民情、聚民智、惠民生”代表行动】市人大代表陈世胜:发展绿色蔬菜 助力乡村振兴
本网讯:早上5时,天色还没大亮,通山胜群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的蔬菜大棚里面一片繁忙,合作社负责人陈世胜和几名工人忙碌地采摘着新鲜的蔬菜。5时40分,满载着蔬菜的货车缓缓驶出蔬菜基地,向着城区疾驰而去。这是陈世胜每天的日常,一年365天中大概只有过年的那两三天才会稍作休息。
陈世胜,市县两级人大代表、通山县胜群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2009年开始发展蔬菜种植,如今,他作为一名新农人,正大力发展绿色蔬菜,力图通过人大代表的带动引领作用,助力乡村振兴。
被迫创业,摸索前行
出生于通山县黄沙铺镇的陈世胜,刚刚成年就背上行囊去南方打工。在外漂泊十多年,吃过太多苦,品尝各种酸甜苦辣。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他打工的工厂因接不到外贸订单倒闭了,是继续找工作还是回乡发展?他思虑再三,最后下定决心:与其做一个打工人,还不如回乡创业。于是,他踏上了回乡的路。
回到家乡的他,先是来到县城开建材店,做起了建材生意,生活暂时安稳起来了。但是,出身农村的他,看到农贸市场里每天从外地运回的一车车的蔬菜,不由产生了一个念头:通山蔬菜不能自给,要从外地大量调货进来,如果发展蔬菜种植,那前景岂不是很可观?这个念头在他脑子里越来越强烈,很快就被他付诸行动,转让了建材店,到华中农业大学学习农业相关知识。在学习过程中,他对食用菌种植产生了深厚的兴趣,课上课下多次向老师请教,并萌生了回家乡发展食用菌的想法。
掌握了食用菌栽培技术,他到农业部门了解当地土地承包流转政策后,跑了好几个乡镇,最终选择通羊镇井湾村废弃闲置的砖厂作为他的产业发展基地。为了带动周边群众发展产业,他劝说周边十几户群众和他一起成立通山县胜群种养殖专业合作社。2010年在产业基地周边流转耕地50亩,建设香菇棚室10座,指导合作社成员做好菌料选择、粉料生产、灭菌接种、培养管理、出菇采摘、烘烤分级等环节的工作,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提高出菇率。刚开始发展食用菌的两年里,他只身一人住在香菇大棚旁边的简易房里,没在家里住过一夜。艰辛的付出,终于获得回报。2012年他的香菇大棚实现了当年投产当年见效。
种植蔬菜,打造品牌
食用菌栽培取得初步成功后,陈世胜并没有止步于此。他认为当代新农人,不能只满足于产出单一产品,要想继续将种植业进行下去,就要将产品不断丰富起来,将产业由一产向三产延伸。
于是,2015年他筹资80万元,又承包了产业基地旁边的200多亩闲置山地,建起30个温室大棚菜园。为提高蔬菜品质,他在华中农业大学王卓仁教授的指导下实施“三改”:一是改良土壤,将荒废砖厂表层土全部铲除,运来肥沃泥土覆盖表层,另外,还将食用菌菌料堆沤发酵后再深施掩埋,改良土质;二是改变施肥方式,综合利用基地的沼液,使用水肥一体化技术,减少化肥使用,节约劳动力,减轻病虫害,还保护了土壤和环境;三是改变蔬菜种植管理技术,选择茄子、辣椒、芸豆等易于种植的品种,引入蔬菜大棚智能温控技术,严格操作规程,对选种、育苗、搭架、管理每一个环节精心把关,杜绝使用生物农药,确保基地生产的蔬菜无农药残留,达到绿色有机蔬菜标准。由于实施精细管理、科学施肥、绿色防控,基地的蔬菜一经上市便受到商超经营者和广大消费者的欢迎,当年获利20余万元。
为了有效增加蔬菜种植效益,他大胆采用辣椒残株再生栽培新技术,当年7月下种,8月底移栽,10月至12月间可让城区市民吃上新鲜辣椒,12月底修剪辣椒主干和枝丫,保留主茎,来年春天辣椒重新萌芽成长,这种新技术开花结果早、省种、省工,每亩产量可达1500~2000公斤。寒冬季节,辣椒大棚果实累累,吸引众多市民前来采摘,新鲜辣椒还没上市便被预售一空。
陈世胜注意延伸蔬菜种植销售产业链。除了每天向农贸市场和超市配送蔬菜外,他还在联系城区学校和单位食堂定期配送蔬菜,并开设了自营的精品蔬菜直销店,通过“基地种植—农产品配送—承包单位食堂及蔬菜加工”,形成蔬菜产供销产业链,打响了胜群有机蔬菜品牌。
辐射带动,共同发展
“做农业要讲究良心,食品安全重于泰山。”这是陈世胜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口头禅。在蔬菜生产各环节,陈世胜从不使用化学肥料,所有果蔬一律不使用化学催化剂,从而保证让消费者购买到健康、环保、绿色的新鲜蔬菜。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他在蔬菜基地实施生态循环种植和养殖,饲养了一万多只鸡,让这些鸡帮助除草、捉虫,既保证了蔬菜绿色生长,又节省了成本(大概每年可节省20万元),还增加了养殖收入,可谓一举三得。
合作社还自主建设了农残检测室,配备了专业的无公害蔬菜检测员、绿色蔬菜检测员,每批蔬菜上市前都要进行自检。配合县农业农村局每半月进行的不打招呼随机抽查,基地出产的蔬菜从未检出农药残留。蔬菜直销店试营业取得成效以后,陈世胜又在通山县城区多开了几家蔬菜直销店,让广大市民能够以最低价格放心购买无公害蔬菜。直销店采用会员制管理,每天把新上市的蔬菜品种、价格用信息等方式发送给广大消费者,不定期组织消费者到基地实地参观生产、检测等环节,让消费者吃得明白,吃得放心。为增加产业基地收入,陈世胜大力发展农业旅游观光,开设了“农家乐”,让市民在前来基地观光的同时,顺便品尝到美味的无公害蔬菜。
作为人大代表,他时刻牢记代表职责。他常说:“一家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产业发展起来了,乡村振兴的目标才能实现。”从创办胜群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开始,他就把带动合作社社员致富、助力乡村振兴作为自己的努力目标。合作社成立几年来,不断发展壮大,社员们通过土地和劳动入股,既学到了技术,还增加了收入。陈世胜还采取“基地+贫困户”的模式带动基地周边的贫困户脱贫增收,2017年带动贫困户26户,贫困户到基地务工获取劳动收入,指导贫困户种植蔬菜送到直销店进行销售,又可获取一部分收入,2017年户均增收2万多元。
为了带动蔬菜产业发展,对有志于发展蔬菜种植的农户,他无偿帮忙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并进行技术指导。在今年5月份开展的代表小组活动中,他又提出了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农业,助力群众增收和乡村振兴的建议。在他的带动和指导下,通羊、大路、杨芳、南林等乡镇新发展种植基地17个、大棚300个,种植面积达700多亩。
下一步,他准备继续培育果蔬新品种,丰富产品种类,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继续开发应用农业新技术,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联合其他蔬菜种植户成立蔬菜种植联盟,采取统一品种、统一采购、统一销售的经营模式,大力发展农村电商,增加线上线下流量和销售量,既解决种植农户产、供、销难题,又能解决通山城区市民吃菜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