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全媒体记者 徐唐生 孙志成)“十三五”期间,我县从统筹制定全域旅游规划,到建设精品景区优化旅游格局,再到推进产业融合实现旅游富民,一路走来,步履铿锵。如今,游客选择的景点增多了,停留的时间变长了,越擦越靓的旅游的名片美了家园,富了百姓。
12月17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第二批共97家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单,湖北省5家创建单位入选。其中,通山县成功入选。这标志着我县全域旅游踏上新台阶,走上新征程。
县文化和旅游局局长陈世德:再过两天,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金字招牌将要捧回来了,石玉华书记说,努力才有收获,通过这次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创建,我们大家深深感受到,只有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社会各界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所有工作只要去做,就一定会成功。
党委统揽、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市场运营、群众参与的“五位一体”全域旅游创建机制,凝聚了合力,营造了我县旅游发展大气场。十三五期间,我县以项目为支撑,进一步加快旅游产业发展大融合。在农旅融合方面,整合农村闲置土地,打造了龙隐山度假区、石门田园综合体、果匠小镇、枇杷小镇、孔雀山庄等一批休闲观光度假园。在文旅融合方面,挖掘红色文化、地方民俗和饮食文化,修缮了一批国保单位,通山《十绣荷包》入选2019年中国原生态民歌。我县还将村文化综合服务中心建设成旅游咨询服务点,形成“县、镇、村”三级覆盖的文旅融合服务新模式。在康旅融合方面,做优做响九宫山避暑胜地、冰雪运动名片,推出“喝道茶、练太极、吃素餐”等养生文化产品。在工旅融合方面,依托地理标志名品龙头企业建成了一批旅游体验通道和非遗工艺体验园。
在做好产业融合文章的同时,我县通过调整旅游供给结构,让景区和村民各司其职、利益共享,互为补充。在景村协调发展模式带动下,村民发展农家乐、乡村客栈1100家,吸纳旅游从业人员2万余人,涉旅农户户均收入8万元以上。2016年,通山获评“全省乡村旅游及旅游扶贫突出贡献单位”。我县还探索了“村投引领、村民参与、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组建村投公司让老百姓真正成为旅游发展的当家人。在全新发展模式推动下,2019年全县接待游客1845.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5.1亿元,全县创建国字号旅游品牌11个,先后荣获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县、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全省旅游强县等荣誉称号。
县文化和旅游局局长陈世德: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要求我们,要全面改善和提升广大城乡人居环境,这就要求我们更进一步提升旅游的服务功能 ,让广大游客来到通山都有家的感觉,无论走到哪里,移步即景。
根据初步规划,“十四五”时期,全县旅游业将围绕“争创国家5A级旅游景区”、“实现通山旅游治理规范化”、“实现旅游发展全域化”三大战略目标,发挥资源和绿色生态优势,坚持全域旅游发展理念,按照“三极驱动、多点打造、全域覆盖”的要求,全力打造通山全域旅游综合服务区,构建通山旅游主环线,实现北水南山横向旅游发展轴,建设九宫山山地休闲度假旅游区等四大旅游功能区,力争在2025年实现旅游资源全域覆盖、旅游产品全面挖掘、旅游市场全域监管、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全域配套。俯瞰通山全域,一幅全域旅游的锦绣画卷正在缓缓铺开,“百里富水山居图”的梦想即将照进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