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山县杨芳林乡党委书记 熊美萍
一盘红烧肉,用杨芳酱油烹烩,口感独特、让人回味,对到通山旅游的人来讲,是一道美食,而对通山本地人而言,它可能承载了更多的乡愁,这既是传统的佳肴,也是母亲的味道。杨芳酱品传承久远,曾斩获“杨芳酱油”“杨芳豆豉”两个地理标志,并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加快把杨芳酱品产业做大做强,打造成杨芳林乡特色产业增长极,结合全市开展的“六大”活动,我又一次循着酱品产业发展的脉搏,重温了杨芳酱品的历史,问诊了杨芳酱品产业发展面临的困境,理清了今后发展的路径,对杨芳林乡发展酱品产业有了更新的认识和思考。
根据《关于开展推进咸宁高质量发展“大学习、大调研、大讨论、大统一、大转变、大落实”活动通知》要求,我乡专门成立了“杨芳林乡酱品产业发展调研专班”,进行了为期一个多月的调查研究。通过调研,我做到了三个坚持。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理论联系实际达到换思想、换理念、换工作方法的目的。先后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环保会议上的讲话、关于乡村振兴方面理论和市县《特色产业增长极专题学习资料》,邀请了湖北海峰知识产权事务所专家夏海峰进行专题讲座,并邀请杨芳酱品非遗传人到乡政府交流,让调研工作更富理论、专业和实践基础。
通过问诊把脉杨芳酱品产业发展面临的困境和不足,循着问题找出路。围绕酱品产业原料种植源头到产品加工营销终端,全过程全链条深入调研。带领乡农技站站长一起走遍了全乡9个种植加工村,到乡3家较大加工企业和6家作坊进行走访,同时带着问题专门到市市场监管局咨询了食品生产、质量标准化和知识产权领域专家,增强了解决问题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杨芳酱品历史悠久,文化醇厚,要求调研工作要以历史的眼光看待问题,以文化的眼光审视不足,还要以发展的眼光研判未来。为此,我翻阅了大量的资料,走访了不少专家和当事人,让我能够科学辩证地对待杨芳酱品产业发展的风雨沉浮,对今后的发展信心十足。
通过一个多月的调研,我认为杨芳酱品产业的发展文化底蕴深、历史传承久、自然条件好,有着其发展的先天优势,也有后天贫血的痼疾。因此,我们要有厚积薄发的冲击力、时不我待的紧迫性、久久为功的战斗精神,努力将杨芳酱品产业打造成为杨芳林乡发展和复兴的特色产业。
一个地方一个产业的发展,有其必然和当然,杨芳酱品可谓应运而生,因时而立。杨芳酱油产业经久不衰,1890年前后,鼎盛时期加工作坊多达47家。杨芳酱油、豆豉酿制技艺曾于2012年被列入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9月,吉明瑜被推荐命名为湖北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杨芳酱油豆豉酿制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杨芳林乡位于鄂赣交界处,坐落在“两山夹一水”的特殊地貌中。处在北纬29°25′~29°31′,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全年平均气温29℃,生态原始自然。这里的土壤PH值适中、碱解氮、有效磷含量高,特别适宜大豆种植。牛肝豆是杨芳酱品的主要原材料,而牛肝豆只有在杨芳林境内才能种植成功,即使在杨芳林邻近的地方栽种都会变异。山谷里产出的牛肝豆、龙岩洞流出的弱碱水、独特的气候三者交织,才能成功酿造出正宗杨芳酱品。
杨芳林历史上曾经是茶马古镇赵李桥茶叶重要生产地和江西、湖北、湖南重要商业通道,盛极时,年产茶叶2.5万箱,茶庄36户,工商业从业人员多达640余人,茶业发展带动了工商业发展,酱品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产物。现在杨芳古街磨平的石板路、风蚀的拴马桩、遗忘的断垣残壁就是曾经繁华的最好见证。当牛肝豆“转角”遇上工商业茂盛的“爱”,杨芳酱品就应运而生。
杨芳酱油、豆豉酿制技艺源于民间,起于魏晋,盛于清,清乾隆年间还曾作为宫廷贡品。杨芳酱品因其独特的工艺传承而享誉已久,牛肝豆的种植历史有多长久,酱品的酿制工艺的历史就有多长久。杨芳酱油最大的不同就是它是固态呈膏状的固体酱油。今天师傅们所使用的酿制方法,是清朝谭兴发于1885年吸取《齐民要术》里面的大豆加工方法发明和创造的。
1987年9月,经省农科院农业测试中心氨基酸分析结果表明,杨芳酱油含人体需氨基酸17种,含氨基酸总和达10.76%。1998年杨芳酱品厂生产的“杨芳酱油”荣获第四届中国国际食品博览会暨交易会“中国市场名牌产品”称号。2013年9月成立杨芳林乡农副产品协会,通过协会申请了国家工商总局地理标志产品,杨芳酱品获得“杨芳酱油”“杨芳豆豉”两个地理标志产品,并被列为省、市、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此外,还注册了“杨芳”集体商标。无论岁月何如变迁,杨芳酱品始终为广大食客津津乐道。
通过对全乡9个村进行实地调研,了解到当前杨芳林乡牛肝豆的种植面积大幅萎缩,造成杨芳酱品加工本地特色原料严重不足,限制了加工业做强做大。比如,90年代以前,全乡种植牛肝豆面积达到6500亩左右,以牛肝豆套种红薯的模式,实行单季种植。目前,全乡牛肝豆种植面积仅1000亩左右,其中寺口村约300亩,高桥头村约200亩,杨芳林村约200亩,遂庄村约100亩,横溪村约100亩,晓泉村约80亩,郭家岭村和株林村将近20余亩,新丰村没有种植牛肝豆,全乡牛肝豆产量年均约20万斤(平均亩产200斤左右),市场均价5元/斤,产值约100万元。但仅有部分农户会将牛肝豆出售给酱品生产企业,占牛肝豆总产量的五分之一左右,其余的农户基本上自产自用。
杨芳酱品生产主要以小型加工厂或作坊生产形式存在,以个体、独资经济类型为市场主体,以至于加工企业规模小、组织松散,原料产供脱节,产品产销失衡。目前,全乡现有6家从事制作杨芳酱油的厂家或家庭作坊(3家规模较大,3家规模小),其中美味佳豆制品有限公司酱油、豆豉、豆腐油、隔夜俏等实现年产值近120万元;开元酱品厂牛肝豆年需求量约7万斤,酱油、豆豉、豆腐油、隔夜俏等实现年产值近140万元;吉利通豆制品厂牛肝豆年需求量约5万斤,酱油、豆豉、豆腐油、隔夜俏等实现年产值近100万元;其余三家小规模的家庭作坊牛肝豆年需求量约4.5万斤,酱油、豆豉、豆腐油实现产值近90万元。
虽然杨芳酱品经历几百年的发展,产品有其独特性,但组织形式松散、生产方式无序,加之本地原料不足、生产工艺差异等因素相互影响、一齐发力,其结果:第一是生产力水平低下,还处于传统手工工艺状态,生产成本高,整体特色弱,利润空间小。第二是产品质量良莠不齐,不仅不能很好适应市场,而且还存在食品安全隐患。第三是产品种类改良不够,升级较慢,无法满足市场不同口味消费者的需求。所以形成了外面名声叫得响,里头生产急得慌,总是处在想大不敢大,想好难得好,左右徘徊、内外不适恶性循环中。
首先是宣传力度不够。杨芳酱品的知名度更多的是在通山县范围内,虽然地方党委、政府做了大量“走出去”的尝试,但宣传更多的是靠企业自身,杨芳酱品生产企业由于理念和资金局限,广告宣传少,在新媒体方面,更是因自身的局限性涉足不多。其次是酱品生产企业缺乏统一品牌策划,各自为战,没有形成合力,市场开发缺乏专业性,同源同类竞争,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酱品品牌的影响力。第三是外观包装设计创新不足。目前,酱油、豆豉、豆腐油等豆制品的包装都十分普通,无历史文化气息,无地方特色形象,而且储存保鲜水平不高。第四是品牌没有得到很好利用。常言道:“酒香还怕巷子深”,虽然杨芳酱品获评“杨芳酱油”“杨芳豆豉”两个地理标志产品认证,但由于宣传不够,营销乏力,没有建立固定的销售渠道,临时性、功利性销售方式普遍。
酱品生产企业安于现状,没有把市场进一步做大的决心和信心。一方面,目光视野狭窄。全都着眼于通山本地市场,酱油、豆豉、豆腐油、隔夜俏等豆制品基本上都是供应通山本地商超、店铺及个人等,只有很少一部分豆制品销往崇阳、温泉城区等地。另一方面,产品定位不高。对传统产品开发没有先进性,对新产品开发缺乏主动性,没有精力、财力、能力去开发提升适应市场新形势新要求的产品。
杨芳酱品从原材料到生产、加工、销售、餐饮是一个巨大的产业链。围绕本次调研,我们进行了认真学习、分析、讨论,认为杨芳酱品作为地方特色农产品、特色加工业,对发展杨芳林乡绿色经济,解决边远山区经济发展难题、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酱品产业仍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市场前景,需要从多方面着手推进。
首先是大力扶持农村种养殖合作社发展。以合作合营形式固定产销渠道,统一种植技术指导,让农民有利可图,加工生产企业有“米”可“炊”,提高酱品产业全链条综合收益。其次是加快加工业提档升级。鼓励酱品加工企业开展股份制、有限责任公司改造,激励广大市场主体通过实体、实物、技术、资金、品牌、劳动力等多种形式入股、合股组成新经济体,壮大自身体魄,扩大产业规模,增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提高市场化水平。第三是充分发挥协会作用。主要是发挥协会对行业的协调整合作用,统筹好政策引导、技术指导、信息服务、帮扶救济工作,解决好品牌、地标统一有效使用问题,让协会为行业服务,为政府当好参谋。
杨芳酱油、杨芳豆豉作为一个传承了300多年的品牌,由于一直沿用古老生产工艺,整体规模较小,靠自身能力难以突破发展瓶颈,需要上级在政策上的扶持。首先是加大金融支持,促进酱品产业扩大规模,提升产品品质,适应市场竞争需求;其次是加大奖补支持,杨芳作为幕阜山绿色产业带重点乡镇,酱品又是杨芳主导产业,需要加大对酱品产业的奖补支持,比如对种植牛肝豆的农户给予产业奖补、农资补贴,对酱品生产收购牛肝豆进行价格补贴,不仅能提升农户的积极性,而且确保了酱品企业有充足的优质原材料供给,提振酱品产业发展信心。第三是要加强招商引资对接工作,加强土地流转,创新经营模式,引进大企业参与杨芳酱品扩大生产,提升产品品质,让杨芳酱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杨芳酱品的生产,目前主要是个体作坊,沿用的是传统的技术,要实现酱品产业发展,必须依托种养殖协会加强与省内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在保留传统风味的同时,不断提升加工技艺、改进生产方式方法。同时,要改良牛肝豆品种,通过与市农科院或其他高校合作,不断培育牛肝豆新品种,增加产能,并加强农业科技培训,实行春玉米——牛肝豆套种模式,努力提高农户的种植水平。
发挥广告宣传作用,在省、市、县电视台和报刊发布媒体广告,展示杨芳特色酱品,统一使用“杨芳林”集体商标进行外形设计,包装装潢并对外宣传。立足咸宁,瞄准湖北市场,稳扎稳打,逐步推进,积极组团参加展销会、推广会、交易会等,参加评级、评比、评优,提升杨芳酱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扩大影响力。创新营销模式,实现现代化运营,要在主攻商超、实体特产店销售的前提下,大力开拓其他运营销售渠道。一方面借助本地“唐老农”成熟的网络销售渠道,将酱品放到该渠道中销售。另一方面,鼓励企业开通电商销售渠道,在天猫、淘宝、京东等网络平台开设自营专卖店,将杨芳酱品推向全国各地。
首先是统一标准。彻底改变当前杨芳酱品各有特色,都有工艺,互有千秋的局面,建立和申报立足杨芳传统酱品工艺实际,符合国家标准,为我所有,独树一帜的强制性标准。其次是积极申报种植技术、加工技术国家专利,以专利取信取悦于市场和消费者。第三是确保食品安全。要依靠职能部门规范杨芳小作坊食品加工卫生标准,加强加工企业食品质量跟踪检测,全面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做到杨芳酱品不仅以质取胜,还要以“安”信人。
来源:云上咸宁
上一篇: 大畈镇西泉小学:新学期安全 防疫一起抓
下一篇: 九宫山镇中学教职工进行核酸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