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山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

索引号 : K26422872/2021-38622 文       号 :

主题分类: 政务公开 发文单位: 通山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名       称: 通山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 发布日期: 2021年11月24日

有效性: 有效 发文日期:

目 录

第一章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1

第一节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 1

第二节 新发展阶段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6

第三节 二三五年发展远景目标 7

第二章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 9

第一节 总体要求 9

第二节 发展定位 9

第三节 发展目标 11

第三章 优化发展布局构建区域一体化新格局 14

第一节 突出一城引领 14

第二节 促进三区协同 15

第三节 强化全域推进 16

第四章 实施创新驱动增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19

第一节 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 19

第二节 完善人才创新体制机制 20

第三节 健全创新促进保障机制 21

第五章 坚持产业转型构建县域经济发展新体系 23

第一节 做大新型工业 23

第二节 做强现代农业 33

第三节 做活全域旅游 39

第四节 做优现代服务业 44

第五节 做实新能源产业 53

第六节 做好数字产业 54

第六章 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56

第一节 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56

第二节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60

第三节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64

第四节 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67

第七章 推进基建与时俱进强化高质量发展支撑 69

第一节 完善内外畅通交通体系 69

第二节 健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72

第三节 完善水安全保障体系 75

第四节 强化能源保障体系 76

第五节 加快建设新型基础设施 77

第八章 筑牢生态本底打造绿色发展新样板 79

第一节 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79

第二节 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82

第三节 创新生态文明体制机制 86

第四节 强化生态文化引导融合力 87

第九章 全力保障改善民生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 90

第一节 推进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创业 90

第二节 实施教育优先战略 91

第三节 建设健康通山 94

第四节 促进文化事业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96

第五节 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99

第十章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激发现代化市场体系活力 102

第一节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102

第二节 大力推进区域协同 104

第三节 积极扩大对外开放 106

第四节 不断释放改革红利 108

第十一章 统筹发展和安全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 110

第一节 构建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110

第二节 提升社会治理法治保障能力 111

第三节 完善平安通山建设体制机制 112

第四节 提高重大风险防范化解能力 113

第五节 加强应急管理能力建设 114

第十二章 强化规划实施保障 116

第一节 全面加强党的领导 116

第二节 强化党组织能力建设 117

第三节 完善规划落实机制 117




第一章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第一节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

十三五期间,我县发展极不寻常、极不平凡。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县委、县政府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团结带领全县人民抢抓机遇、克难奋进,顶住了经济下行压力,战胜了多次自然灾害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抒写了一部山通水富、绿色发展的壮丽诗章,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重大成就。

一、县域综合实力稳步提升

“十三五时期,全县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以奋进者的姿态攻坚克难,集中力量打好打赢了重大疫情防控、三大攻坚和长江大保护等系列硬仗,完成了全国第三次农业普查和第四次经济普查。经济发展稳中有进、进中向好,地区生产总值由2015年底的95.23亿元增加到2020年底的133.57亿元,年均增长7.0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46.90亿元增加到66.57亿元,年均增长7.26%;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654元增加到26910元,年均增长6.49%,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8851元增加到12530元,年均增长7.02%,主要经济指标实现较快增长。通山先后获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县、全国乡村旅游发展名县、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法治文化建设突出县、全省乡村旅游及旅游扶贫突出贡献单位、投资和项目建设突出贡献单位等荣誉称号,入选2020中国县域旅游发展潜力百强县市、全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支持创建单位。

二、特色产业体系加快形成

十三五”时期,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生态文化旅游,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三次产业结构由16.3:34.2:49.5优化为16.4:33:50.6。通山中部绿色核心区建设越来越深入,山水旅游、绿色能源名片越来越靓丽,全县五年累计接待游客5597.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80亿元,分别达到十二五期间的3.03倍和2.54倍。新能源产业装机规模达到39.3万千瓦,建成燕厦光伏、大幕山风电、大畈光伏等一批新型能源项目,华中清洁能源核心区初现规模。持续深化三抓一优,成功招引签约项目986个,星火原、新亿通机车、南林钙业等一大批重大项目投产达效,玉龙机械加盟星光农机实现上市企业零的突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5家、总数达86家,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00.16亿元。特色农业提质增效,板块面积突破100万亩,新增“三品一标”认证农产品85个,培育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5家,完成农产品加工产值47.2亿元。闯王砂梨、通山香榧、大畈枇杷、九宫山茶获评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农产品,阳春园香脆饼、桂花糕入选第七届世界军运会指定食品,石门等3个村获评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

三、三大攻坚取得关键进展

“十三五时期,集中力量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通山在幕阜山片区率先实现脱贫摘帽,47个贫困村于2018年底全部出列,8.3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扶贫成效考核持续进位,连续4年位居全省第一方阵,三双扶贫经验被《人民日报(内参)》刊发,得到国务院扶贫办高度肯定。污染防治成效凸显,空气质量、饮用水质、生态环境指标稳居全市前列。推进整改污染企业232家,整顿畜禽养殖场87处,持续开展碧水、蓝天、净土保卫战,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94.4%,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100%PM10PM2.5平均浓度持续下降。风险防范坚守底线,持续规范举债融资行为,稳定保持银行不良贷款率在2%以下。推动融资平台向公司实体转型,政府债务运转高效、管控有效,绿投、交投、城投运行平稳有序,县政府债务风险评估为绿色等级。

四、改革开放创新不断深化

“十三五时期,积极推动新一轮改革开放,努力践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重点领域改革纵深推进,市场活力逐渐迸发。创新推行村级小微权力清单,该制度被写入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获评第二届湖北改革奖。农村“三资”监管改革确保村组集体“三资”应清尽清、确权到位、管理规范,该项改革获得农业农村部高度关注,并在全国进行经验交流。群团改革、社区矫正制度改革、一村一辅警务改革、农村两堂整治等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党风廉政建设连续3年排名全市前列。深入福建、浙江、四川、广东等地上门招商,成功引进中林集团、中广核新能源、大唐电信等一批中国500强企业落户。组织推进通山国际商贸城(鄂东南冷链物流园)开工建设,对外开放水平明显提升,2020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2.63亿元,增速排名全市前列。

五、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十三五时期,坚持以两山理念为指引,持续开展国土绿化,高标准推进森林城镇建设,高质量完成精准灭荒工程、长江防护造林绿化行动等建设任务,生态绿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完成国土绿化面积45.79万亩,实施天然林保护和封山育林123.6万亩,新增景观绿化1770亩,精准灭荒造林面积连续3年蝉联全省第一,5年国土绿化总面积排名全省第一,荣获国家绿化奖章,森林覆盖率由2015年的63.75%上升到66.44%,高于全市平均水平。持续加大矿山整治工作力度,关停全部煤矿,保留非煤矿山采矿权6家,对关闭矿区实施高标准复绿,所有矿山基本实现矿区景区。推进洪港西坑、黄沙下陈等滑坡点治理,优化地灾防治四位一体网格管理和综合防治体系建设。以绿色示范乡村建设为抓手,打造自然生态宜居美丽村湾,成功创建中国传统村落5个、国家生态文化村1个、国家森林乡村8个、省级生态乡镇6个、生态村97个、绿色示范村38个、宜居村庄10个。

六、社会事业水平全面提高

“十三五时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力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推动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进步,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大幅提高。紧扣两不愁三保障,聚焦解决医疗、住房、饮水等方面的突出问题,贫困人口基本医疗和补充医疗保险参保率达100%,农村危房改造竣工率100%,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竣工率和入住率均达100%,实施饮水安全项目352个,解决全县7.8万人安全饮水问题。社会保障精准扩面,安置城镇就业27015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城乡低保、特困人员、五保供养、临时救助精准率进一步提高,发放救急救助、抚恤补助和残疾人补贴11.2亿元。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12所,实施义务教育改薄项目249个,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高分通过国家督导评估认定,中考质量、高考上线人数稳步提升,中职教育、特殊教育健康发展。县中医院、通羊镇卫生院整体搬迁,乡镇卫生院创四化建设和国医堂实现全覆盖,村级卫生室达标率100%以上,组建县域医共体,落实分级诊疗,看病难、看病贵得到有效缓解。战胜新冠肺炎、非洲猪瘟、H7N9禽流感等疫情,社会公共卫生意识明显增强。健康促进县创建、除四害工作通过省级评估验收。加强生育服务,人口性别比明显下降。文体事业异彩纷呈,县文体中心、博物馆、图书馆建成开放,乡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和村级文体广场全覆盖,乡村祠堂转化为文化礼堂,乡村文化振兴阵地更加多元。2019年通山县小康指数为89.23%,提前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七、城乡融合发展持续推进

“十三五时期,新型城镇化建设稳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城乡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品质通山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深入实施多城同创,筹措投入城市建设资金41.75亿元,实施城建项目56个,建成数字城管平台,城区管理日趋精细。城镇建设扎实推进,枇杷小镇、香榧小镇、孔雀小镇入选市级特色小镇(城)。交通建设力度空前,牛头山隧道(二期)全线贯通,幕阜山生态旅游公路、富水库区南岸公路建成通车,和平大桥、狮岩大桥、慈口旅游码头竣工投用,实现通车公路总里程3324.3公里,路网密度109.3公里/百平方公里,城区主干道完成黑化,所有乡镇完成通乡二级公路黑色化,187个行政村公路通达率、硬化率均达100%,大畈镇成功创建全省四好农村路示范乡镇,板富线获评全市十大最美农村路之一。美丽乡村建设深入开展,板桥获评全国文明村,宝石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西坑、中港入选中国美丽宜居村庄,西泉、吴田等11个村入选中国传统村落,港口、大幕山等54个村入选全省绿色乡村,江源、石门、宝石入选全省历史文化名村。

第二节 新发展阶段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十四五时期,通山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既要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深度演化,也要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深刻影响。随着中央支持湖北一揽子政策落地落实、全域协同武咸同城布局和全域旅游战略深入实施,我们迎来多重重大战略机遇。市委提出构建武咸同城、市区引领、两带驱动、全域推进区域发展布局,支持通山打造华中地区新型能源核心区,建设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我们明确了发展方向,拓展了发展新空间,通山发展后劲十足。但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进入新发展阶段,发展不足仍然是通山最大的实际问题,经济基础仍较为薄弱,县域经济不大不强,科技创新支撑高质量发展动能不足,生态环保、民生改善、社会治理、安全生产、防灾减灾等领域仍存在短板弱项,疫后重振和高质量发展面临不少困难。

总体来看,十四五时期,我县处于战略机遇叠加期、政策红利释放期、生态价值显现期、县域治理优化期,机遇大于挑战,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全县上下必须深刻认识通山发展面临的新变化新机遇新挑战,保持发展定力,充分发挥通山生态环境优越、特色资源富集、区位优势明显、人心思干思进等优势,以自身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努力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先局,高质量续写山通水富、绿色发展新篇章。

第三节 二〇三五年发展远景目标

中共通山县委十四届六次全会描绘了未来五年以及到二〇三五年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展望2035年,全县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全市平均水平;法治建设、县域治理、文化软实力显著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成效明显,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全县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城市功能更加完善,生态环境更加优美,人居环境更加宜居,生态美、城乡美、人文美、和谐美深入人心;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公共服务优质高效,绿色通山、文化通山、平安通山、清廉通山、幸福通山建设达到更高水平,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第二章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

总体思路

第一节 总体要求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开放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实施山通水富、绿色发展、能源兴县、旅游强县战略,着力补短板、强基础、扬优势、惠民生,推进产城融合、三产融合、城乡融合、山水融合,做好特色产业增长极、转型发展示范区、自然生态公园城市三篇文章,统筹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与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好局、起好步。

第二节 发展定位

——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坚持全区域统筹布局,全要素整合资源,全产业融合发展,全方位提升服务,全社会共建共享的发展理念,着力构建一心两轴三极四带旅游产业布局,大力发展新生态旅游、原生态康养,着力培育全生命周期康养产业增长极,打造全域旅游通山样板

——华中地区新型能源核心区。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做好大畈核电厂址保护,积极争取核电重启,统筹推进抽水蓄能电、光伏发电、风电、生物质能、地热能等综合能源建设,突出抓好大幕山抽水蓄能电站、1200兆瓦光伏发电等能源项目,积极推广地热能开发,建设集核蓄风光储一体化清洁能源大基地,着力打造华中地区新型能源核心区。

——鄂东南转型发展示范区。以咸宁市委六大活动相关工作部署为契机,以两化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聚焦主导产业,加快培育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以智能制造为导向,抢抓数字经济发展机遇,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全县经济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中部地区新型建材供应中心。抢抓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机遇,立足中国大理石之乡品牌优势,培育发展规模较大、开采技术先进的新型建材、预制建材企业,逐步打造新型建材百亿产业集群,建成集研学、专业开采、非遗文化示范区于一体,具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中部地区新型建材供应中心。

——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治理,切实解决环境突出问题和整治农村面源污染,深入推进河长制、湖长制、林长制,着力构筑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屏障,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第三节 发展目标

锚定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综合考虑我县所处的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相结合,坚持提质、提能、提效相统一,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全县经济总量不断壮大,产业结构更加优化,特色产业更加鲜明,三产融合进一步加快,经济发展的含新量、含绿量、含金量不断提升,现代产业体系逐步建立,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明显增强,县域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

——改革开放高质量推进。放管服改革和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持续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新突破,法治化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

——民生福祉高质量改善。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创业,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持续缩小。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基本公共服务更加优质均等化,疾控体系改革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日臻完善,群众多样化民生服务需求基本满足。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

——生态文明建设高质量跃进。两山理念更加深入人心,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取得显著成效。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单位GDP能源消耗和单位GDP建设用地持续有效下降,城乡人居环境全面优化,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优质生态产品更加丰富,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健全,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加快形成,美丽通山建设取得新进展。

——县域治理效能高质量提升。法治通山建设加快推进,民主法治水平明显增强,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行政效率和公信力显著提升。基层社会治理体系进一步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基本形成,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全面提升,公共安全保障能力和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能力明显提高,县域治理体制机制更加完善。




表 通山县“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类型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2020

基数

2025年目标值

年均
增速

指标
属性

经济
发展

1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133.57

210

8

预期性

2

全员劳动生产率

万元/

6

8.8

8

预期性

3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

%

-9.9


9以上

预期性

4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

45.3

60

0.25

预期性

创新
能力

5

研发经费投入强度

%

0.35

0.76


预期性

6

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

0.53

0.78


预期性

7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6


预期性

8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6.2

9.57

7.5

预期性

民生
福祉

9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7930

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预期性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2643

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10

城镇调查失业率

%


各年度视情提出

预期性

11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

10.8

11.4


约束性

12

每千人拥有执业(助理)医生数


2.74

0.82

预期性

13

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

100.00

100.00


预期性

14

每千人拥有0-3岁婴幼儿托位数


3.5


预期性

15

人均预期寿命

77.5

78


预期性

绿色生态

16

单位GDP能耗降低

%


控制在市下达指标内

约束性

17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底

%


控制在市下达指标内

约束性

18

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

%

95

控制在市下达指标内

约束性

19

地表水达到或好于三类水体比例

%

100

控制在市下达指标内

约束性

20

森林覆盖率

%

66.44

70

0.2

约束性

21

万元GDP用水量降低

%


控制在市下达指标内

约束性

22

万元GDP地耗下降低

%



-6

[-26.6]

约束性

安全
保障

23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亿斤


2.674

0.33

约束性

24

能源综合生产能力

万吨
标煤

5.11

5.475


约束性



第三章 优化发展布局

构建区域一体化新格局


主动融入咸宁建设特色产业增长极、转型发展示范区、自然生态公园城市等市级战略,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发展要求,坚定不移走山通水富、绿色发展、能源兴县、旅游强县之路,主动融入打造以绿色为底色的幕阜山特色产业带市级战略,着力构建一城引领、三区协同、全域推进的区域发展布局。

第一节 突出“一城引领

强化中心城区的主体地位。着眼大武汉六环建设规划,依托交通大动脉建设,加快咸通融合步伐。坚持做强主城区,推进县城区、通羊镇、南林桥镇、大路乡、大畈镇协同建设、一体化发展。强化主城区政治、经济、文化、信息、政务等中心地位,增强高端要素、优质产业、先进功能、规模人口的集聚承载能力,做大主城区的城市经济、总部经济,打造竞争力、吸引力、带动力更强的中心城区。

加快县城区城市更新。统筹推进老旧小区改造,积极稳妥推进城中村、城郊村村改社区工作。进一步优化社区布局,增加城市容量和规模。

盘活存量控制增量,充分利用低效公共用地。工业集中布局于经济开发区,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搬迁老城区内污染、闲置企业,合理引导老城区内散乱分布的工业企业用地外迁。加快建设城西工业园,实行土地置换,原用地开辟为绿地、停车场及公共设施用地,促使县城区零星工业、城区外企业有序向县经济开发区一区两园集聚。

完善公共服务功能。完善中心城区的行政服务功能和文化服务功能,加快建设服务本县、辐射周边县市的综合性生活服务中心,完善与旅游产业相配套的餐饮、酒店、民宿等消费经济。加快建设生产服务中心,布局与经济开发区的工业产业相配套的商务、信息、技术等生产性服务业。健全各社区公共服务点,为居民提供更便捷服务和更舒适人居环境。

第二节 促进“三区协同

树牢整体观念、协同思维,突破行政区划,加强新型产业集聚区、生态功能核心区和乡村振兴示范区之间规划衔接和产业对接,推动形成发展互动、产业互联、优势互补的块状经济列阵。

新型产业集聚区。依托通南产业集聚发展带,推动县域相关产业向这一发展带集聚,以打造县域最具经济活力的工业走廊。大力推进新型建材产业绿色化、机械制造智能化、农产品加工特色化发展,加快培育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以两型工业为重点的新型产业集聚区。

生态功能核心区。依托幕阜山旅游公路、咸九高速、209省道,串联杨芳林、厦铺、闯王3乡镇和九宫山自然保护区,充分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森林康养、经济林果、农业观光等新兴业态,打造以文旅康养为龙头的生态功能核心区。

乡村振兴示范区。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总要求,依托一轴、两环、五带交通骨干路网,串联大畈、慈口、黄沙铺、九宫山、洪港、燕厦6乡镇,发挥沿湖流域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绿色能源、红色旅游、滨湖康养等优势产业,打造以地域风情为核心的乡村振兴示范区。

第三节 强化“全域推进

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构建以县城为引擎、中心镇为节点、乡村为腹地的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助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调整优化县域国土空间布局

完善县域国土空间规划。统筹布局县域三生(生态、生产、生活)功能空间,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和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优化城镇空间布局。

结合城镇发展趋势、交通网络结构和县域自然地形地貌特征,科学统筹生态、农业、历史文化等重要保护区域和廊道,分析人、地、产、城、交通关系,确定城镇、产业开发的轴带和重要节点,依托基础设施支撑体系,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的双屏双区四轴两核多点总体格局,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布局。

专栏3-1 通山县国土空间总格局

双屏:分别是北部大幕山和南部幕阜山为核心的山地、林地为主体的生态屏障。

双区:分别是西部产城融合示范区和东部农业休闲旅游区。其中西部产城融合示范区主要是结合中心城区规模拓展以及南林桥镇交通区位改善带来的产业集聚为基础,以城市化、产业化为抓手,通过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形成。东部农业休闲旅游区是基于富水河水库,精品农特产业和生态旅游打造。

四轴:分别是南部和北部两条横向城镇发展轴与纵向沟通大幕山—富水湖—九宫山三大旅游区的旅游发展轴以及纵向连通九宫山—通山城区—咸宁市主城的区域经济发展轴。

两核:分别是中心城区和南林桥副城相向发展形成的绿色产业增长核;以及九宫山生态旅游发展核。

多点:县域其余八个各具特色的乡镇。


二、分类推进村镇特色发展

持续完善县、乡(镇)两级三类规划体系,支持各地发挥比较优势,推进一乡一品一业一品建设,加强镇区建设,建好建美小城镇,建成一批重点(乡)镇、一般(乡)镇、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

根据各村镇地理位置,资源禀赋和发展现状,因地制宜地实施针对性发展策略。支持通羊建设县域中心、打造新型城镇化样板。支持大路乡建设生态宜居新城、打造绿色工业强乡。支持南林镇建设县域副中心、打造咸宁工业强镇。支持大畈建设洞府水乡、打造枇杷小镇。支持黄沙铺建设红色小镇、打造绿色能源镇。支持慈口乡推进文旅融合、打造桔橙小镇。支持九宫建设县域副中心、打造产业融合发展重镇。支持闯王镇建设基层治理样板、打造传统文化名镇。支持厦铺镇创建两山理论实践样板、打造森林康养及红色旅游强镇。支持杨芳林乡创建乡风文明样板,打造生态文明旅游示范乡。支持洪港镇建设边贸物流枢纽、打造鄂南集贸重镇。支持燕厦乡建设农旅融合综合体、打造滨湖康养小镇。

第四章 实施创新驱动

增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坚持创新在发展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作为驱动发展的根本动力,打通科技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通道,促进高质量发展动能转换。

第一节 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

实施科教兴县、科技强县战略。强化顶层设计,明确发展方向,破除制约发展的政策壁垒。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建设产业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探索产业研究机构的社会化、市场化运作方式。加快工业技改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突出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围绕新型建材、智能机械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领域,加快、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和省内外产业龙头企业的对接合作,支持在通山建立行业信息服务中心、技术改造工厂、研发基地、电子产品生产园区,鼓励骨干科技企业和县外优秀双创品牌到通山领办、创办分支机构,不断壮大企业创新能力。

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程。激发企业主体创新活力、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促进科技与生产紧密结合,加快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技术、人才、政策等创新要素向高新技术企业集聚,不断提升供给体系质量效益。发挥科技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对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建设试点企业,从政策、环境、融资等方面提供优质服务,给予重点倾斜。结合通山县本地资源、产业链、生态和创新等基础,依靠科技创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加、技术含量提升。明确科技创新目标、任务和发展举措,加强科技工作组织谋划,强力抓好落实。

第二节 完善人才创新体制机制

完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统筹推进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农村实用人才、新型职业农民、社会工作人才和党政人才等人才队伍建设,着力引进一批紧缺型人才,不断优化高、中、初级专业技术人才比例,打造一支高水平人才队伍。推进名匠名师名医金牌导游行业领军人才电商人才培养计划,推进乡村规划师派驻制度,坚持一个乡镇一名规划师,做好规划咨询和建设全方位跟踪服务工作。落实一村多名大学生一村一名村医计划,培育储备县域发展后备干部人才。

实施高层次人才开发工程。大力引进创新创业领军人才、企业高级管理人才、企业高级技术人才等高层次人才,对高层次人才参与企业技术创新给予创新补助和科研资助。围绕以机械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型材料、农产品加工为特色的新型工业产业;以农业观光、农事体验为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以抽水蓄能电站、核电站、光伏发电、为特色的新能源产业;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为特色的数字产业,引进和培养一批掌握关键技术、能够突破产业发展瓶颈的科技创新人才。加快实施定制化、应需化、多元化的创新人才培养工程,促进本地科技创新型、高层次人才培养。鼓励县域内企业与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湖北工业大学等高校联合设立专业学院,加强创新人才联合培养、定向培养和委托培养。

完善人才发展保障政策。加大优秀人才激励力度,建立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健全有利于人才资源合理有效配置的顺畅流动机制。加强人才配套服务,完善人才培养开发、发现评价、流动配置、激励保障等人才运行机制,制定人才从引进到使用的整套解决方案。加大人才工作投入力度,优化人才资金资助方式,放大财政资金、国有资本的使用效率和引导功能,撬动社会资本支持人才创业创新。

第三节 健全创新促进保障机制

推进科学技术顾问制度持续深入。整合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以及党校行政学院、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社会智库等各类决策咨询机构的资源力量,构建新型智库体系,建立一套治理完善、监管有力的智库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为创新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开展科技咨询专业服务平台应用示范,汇集专业化咨询服务机构,建设新型高端知识服务平台,提供业务流程再造、基于大数据的认知与精准分析等科技咨询服务。

强化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培育一批知识产权优势示范企业,推进知识产权强县建设。以通山经济开发区为载体,引进国内外知名的专利、商标、版权等领域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打造资源共享知识产权产业信息服务平台。加快知识产权领域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持续开展知识产权保护行动、打击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等专项行动。强化知识产权行政执法与司法裁判有效衔接,加大对侵权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

加大科普宣传力度,进一步提升社会创新意识。建立和完善科学技术普及工作协调机制,保障科学技术普及经费投入,建设向公众免费开放的科学技术馆等科学技术普及设施。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向社会开放的各类科学技术普及设施,充分利用主题科普活动和媒体,更好地传播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营造崇尚科学的良好氛围,推动全民科学素质提高。


第五章 坚持产业转型

构建县域经济发展新体系


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三次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加快三产融合发展,以大健康产业为引领,做大新型工业、做强现代农业、做活全域旅游、做优现代服务业、做实新能源、做好数字产业,加快构建具有通山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第一节 做大新型工业

一、优化工业产业布局

以加快推进通山经济开发区和布局镇级工业集聚区为主线,以产业转型为重点,在县域内形成一城一带的工业布局。

“一城。强调中心城市的服务支撑功能,将中心城区打造为县域新型工业发展服务区。聚焦强链补链延链,推动商务、金融、信息、技术等服务创新发展,加快发展工业设计、检验检测认证等服务,提高物流、售后等服务水平。

“一带。围绕经济开发区的主园区、南林工业集聚区、大盘垅工业集聚区,重点发展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型材料、现代物流、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壮大块状经济,形成南林—大路—经济开发区产业集聚发展带。

通山经济开发区主园区,定位于湖北产业转移承接基地、咸宁产业升级示范园区,重点发展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石材加工、家具制造、农产品加工、物流六大产业,在空间布局上形成六个专业园区。

专栏5-1 通山经济开发区主园区“六个专业园”的空间布局与产业定位

1、石材加工产业园。空间上主要集中于南至羊都大道,东至开发区边界的区域。重点布局石材产业链,从“原材料交易—加工制造—产业配套—成品销售—运输”全产业链发展,打造石材专业聚集区。积极发展石材加工,引进一批资金实力雄厚、技术开发和市场拓展能力强的县外企业从事加工销售,打造集石材精品展示、产业研发、信息发布、产品集散、旅游观光等五大功能为一体的石材交易平台。

2、家具制造产业园。空间上主要集中于北至高速公路延伸段,重点布局以金欧米门业为代表的木材加工业。

3、新材料科技产业园。空间上集中分布在通山大道北部、园区二路东部,主要发展高新产业。

4、先进设备制造产业园。空间上主要集中于洋都大道与 G106国道之间的区域。重点布局以新型能源为核心的通用设备制造、医疗器械、农机制造等机械制造产业。

5、物流产业园。空间上集中于主园区的北部。主要承担园区各企业物流功能,第三方物流引进项目,物流信息平台建设项目。重点围绕先进设备制造业产品、石材产品及农副食品建设专项物流。

6、农副食品加工产业园。空间上主要分布在工业大道南段的东西两侧区域。重点布局农副食品加工企业,围绕枇杷、香榧、油茶、茶叶、中药材、红薯等特色农产品,引入初级加工及精深加工企业。

南林工业集聚区,定位于新材料产业示范园区。重点发展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产业、现代物流四类。在空间布局上构建四区六园,包括循环经济产业区、新材料专区、两个综合服务区的四区和物流仓储园、中小企业园、科技孵化园、机械装备园、电子信息园、回归产业园的六园

大盘垅工业集聚区,位于大路乡镇区东南,旨在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开展地方特色农业产品加工等制造业,形成以绿色食品加工产业为主,辅助发展绿色环保农产品和地方传统特色农产品的加工业。在空间上建设地方传统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和食品加工产业园。

专栏5-2 区域工业发展重点

1、中心城区。定位于咸宁市域副中心,以新型工业发展服务和旅游服务为主导的生态园林城市。

2、南林桥镇。定位于县域副中心,近郊工业城镇和区域性交通枢纽。工业发展重点为冶金、建材、农林产品加工业。

3、九宫山镇。定位于县域副中心,打造以生态休闲旅游、观光农业为特色的产业融合发展重镇。工业发展重点为农产品加工、医疗机械、清洁能源。

4、大畈镇。定位于县域次中心,九宫山、隐水洞、龙隐山循环旅游交通枢纽,以新能源、生态旅游和农产品加工业为主的生态旅游名镇。工业发展重点为核电、光伏等新能源产业和枇杷、油茶等农产品加工业。

5、洪港镇。定位于县域东南门户,鄂赣两省边界镇,以石材、轻工、物流、矿产开发、森工为特色的省际边贸示范镇。工业发展重点为风电、水电等能源产业,石材业。

6、黄沙铺镇。定位于县域东北门户、大幕山旅游服务基地,以农产品加工、农林、旅游为主的绿色小镇。工业发展重点为大幕山抽水蓄能等能源产业、农产品加工业、楠木加工业。

7、厦铺镇。定位于县域重要水源地,以特色农业、农产品加工、水电、旅游为主的山水生态小镇。工业发展重点为红薯、猕猴桃等农产品加工业。

8、闯王镇。定位于县域历史文化重镇,发挥九宫山、闯王陵等优势资源,以发展农业、农产品加工、林牧、旅游、新能源为主的特色文化小镇。工业发展重点为农产品加工、新能源产业。

9、燕厦乡。定位于以特色农业、水果采摘、水产加工、生态休闲、旅游观光、文化创意为主的滨湖康养小镇。工业发展重点为农特林特产品加工、新型建材、清洁能源。

10、杨芳林乡。定位于县域重要水源地,以豆制品、油茶、香榧、瓜蒌等特色农产品加工、旅游和环保建材为主的生态旅游度假之乡。工业发展重点为茶叶、酱品等农产品加工。

11、慈口乡。定位于县域库区重镇,以水果、水产品加工和富水湖旅游为特色的生态旅游镇。工业发展重点为柑橘、油茶等农产品加工,水产品加工。

二、大力促进工业转型升级

依托通山资源禀赋和工业基础,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推动工业制造向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方向转变。着力完善产业链条,形成上下游配套紧密、加工深度高、集约规模大、市场竞争力强的产业体系,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到202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05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17家;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133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33亿元以上,力争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超过7%。积极引导企业由产品经营向品牌经营转变,支持培育通山品牌产品5个,著名商标达到3个以上。

专栏5-3 “十四五”新型工业化重点建设项目

1、新型建材业。建设索尔家具、金欧米门业、鑫屹展柜等企业的森工家具业;建设瑞兴铝塑膜、东航建筑材料、牛爷五金、德通塑胶管道、昊日五金等五金建材业。

2、生物医药业。建设易立科技年产40万吨高透气度轻型医疗防护专用纸项目;建设美邦医疗公司,年产值500万元无菌医疗器械。

3、农产品加工业。建设金荞酒业酿造生产车间等;建设以竹制品加工等为主的民生炭业项目、腾飞环炭业项目、恒通竹业技改项目、富有利铭、振南竹制品加工等;建设以中药材、茶叶等种植加工和以九宫山香榧加工、八福康枇杷加工项目。

4、机械制造业。建设以星光玉龙机械为代表的龙头企业的智能升级项目,以研发生产矿山设备为主的新知力环保设施公司。

5、新能源项目。建设大幕山抽水蓄能电站、大畈核电站、黄荆口水电站项目;在充分进行可行性论证的基础上建设通山太平山、白岩山等风电场;建设杨芳光伏项目、通山南林农光互补项目;通山大路、通羊等光伏项目,推进洪港抽水蓄能电站前期工作。

6、高新技术产业。建设卧飞电子、星火原电子二期、信诠电子、晨曦硅业、创盛光学、瑞鹏等企业项目,将投产手机面板、绕线机、数码移动产品、高端眼镜镜片等的生产。

——重点发展新型建材产业

推进矿石资源有序开采。鼓励南林钙业、通力镁业等企业优化五石一金矿山整体开采设计,改进开采工艺,实现大型机械化清洁开采,提高荒料开采利用率和荒料质量。推进绿色矿山建设,优化矿权设置,整合矿山布局,加快推进全县纳米钙等优势资源产业发展。严把环保关,做好采矿、采金后生态修复治理,减少废石、尾矿、废渣、废水、废气的环境污染。

打造绿色制造产业示范园区。设立东、西两个石材产业园,推进石材企业入园集中生产。设置封闭式加工厂房,完善专业污水处理等环保设施配套,实现粉尘不外扬、污水零排放、废料资源化。推进自动化和智能化制造,推广使用现代石材专用设备,鼓励企业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提升石材业开采加工水平。强化环保标准的实施,淘汰落后设备和过剩产能;鼓励清洁生产工艺,促进节能减排。规范森工家具示范园区,提升产品附加值。

推动建材全产业链发展。做强做优华南石材、佳奇石材、宜通石材、日兴石材等龙头企业,培育发展5-7家投资规模较大、生产技术先进的大型建材企业。积极引进国内石材加工、森工加工等产业的领军企业,补齐通山石材、建材在技术研发、工艺设计、工程施工、销售展示、运输物流、售后维护等环节上的短板,打通上下游产业融合渠道,形成完整的产业链,真正把石材建材做成规模产业。加强石材行业总部经济项目、石博园项目和石材物流中心的建设,建立行业信息服务中心。引进大型金矿开采和提炼企业,提高金矿的综合利用率,严格废水排放。

塑造石材的通山品牌。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塑造中国大理石之乡中国文化石第一村两大品牌。重点发展技术含量高、创意性强的高附加值产品,包括建筑装饰用的复合、拼花、马赛克、异形产品、线条等,发展特色石材工艺品、石雕石刻。以赛钻新型板材为依托,加快引进一批深度开发石英石项目,着力开发石英石高附加值产品,继续打造石英石产业群。引导企业开展产能置换,促进石材加工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技术升级。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推广柔性化制造,发展基于工业云服务和工业大数据平台等互联网的个性化定制、众包设计、云制造等新型石材制造加工模式。与国内大型建筑企业合作,对接发展预制建材、桥梁、装配式建筑等,筹备建设预制建材产业园。

——巩固发展机械制造产业

培育领航企业。支持星光玉龙机械公司走专、精、特、新的发展道路,延伸发展农业机械、矿山机械、通用机械等产业,扩大市场占有率,实现产值翻番目标。力争通过五年的努力,把农机打造成为百亿元产业,把通山打造成为国家级特种车辆智能装配制造基地。同时,加大农业机械制造类项目引进力度,着力培育一批主体突出、技术领先、管理先进的机械龙头企业,引进和打造一批机械工业的骨干企业,培育机械制造产业集群。

推进产业强链补链。以新亿通、纳克汽配、旭阳工贸、诚丰东洋佳佳泡棉等为龙头企业,大力发展汽车零配件加工制造。加快汽车配件产品升级,提高产品质量。积极对接东部发达地区汽车零部件产业转移趋势,引进现代化汽车零配部企业。服务武汉、咸宁等地整车产业,引进整车下游配套服务企业。

深入推进技术改造。加强传统设备的技术化改造和信息化升级,加快人机智能交互、工业机器人、智能物流管理等技术和装备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建设智能制造示范工厂。依托于各科研院所的合作,提升机械制造新技术和新产品开发、试验试制能力,支持重点企业技术创新。

2025年,机械装备业工业产值实现65亿元。

——扶持发展电子信息产业

壮大产业规模。依托星火原、荣浩电子、永强富等企业,巩固发展电子元器件和电子配件产业,重点发展新型显示、数字家庭智能终端、智能手环、智能手表、车载安全系统设备、智能座舱设备等电子产品产业。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进一步融合,引进一批互联网、物联网硬件制造企业,培育发展电子芯片、AI芯片、电子智能节能产品、物联网产品等。到2025年,电子信息产业产值达到10亿元。

建设光电产业园。明确园区发展重点,促进电子信息产业向园区集聚。推进电子芯片生产基地项目、3D产品制造基地项目、新型高效电子节能灯项目、液晶显示电压变换装置项目建设,形成规模化电子产品生产基地。

——创新发展生物医药与医疗产业

壮大生物医药产业。依托景源生物、和佳医疗等企业,重点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技术,做大做强一批龙头企业和重点产品,加快发展生物制药、化学创新药物等产业。大力开发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原料药和中西药新品种,引入更多与康养产业相关的企业和产品。

提升发展医疗器械产业。依托科奥医疗、美邦医疗等企业,在扩大现有生产规模的同时,提升产品技术含量,推动产品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转变。结合咸宁市激光影像、自动化控制等领域,推动高端影像类、激光类的特色医疗器械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引进中档和高档一次性医疗器械、护理床、整床消毒系统、高端医疗设备和常规设备等的企业,适时引进人工智能医疗、大数据医疗等相关产业的生产企业,打造中部医疗器械、药品、卫生材料的生产基地和物流中心。

建设特色医疗器械产业园。依托现有低碳产业园内的企业,规划新建九宫山医疗器械产业园,汇聚研发机构、医疗器械企业、生物技术企业、生物医药企业等,建立一条医疗器械产、学、研、采、供、销的完整产业链,力争用5年时间打造专业化、特色化、规模化的园区品牌,使之成为中部地区最具特色的医疗器械产业园。

2025年,生物食品产业产值达到10亿元。

——培育发展新材料、高端装备、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

吸引大型集团企业来通山发展新材料、高端装备、资源回收等节能环保项目。

新材料产业。力促新型竹基复合材料项目迅速建成投产。积极推进太阳能单晶硅和多晶硅生产线建设项目,发展硅链产业。支持发展先进复合材料与智能材料等战略性新材料产业,布局前沿新材料,为通山光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产业集群提供硬核支撑。

高端装备产业。重点发展精密、高速、高效、柔性的数控机床、智能机器人等,配套发展新型工业传感器、智能化工业控制系统等核心关键零部件。

资源回收产业。完善废旧家电、废旧电子产品、废旧汽车等的回收处理体系,建立互联网+资源回收的智能、高效、可追溯的线上线下相融合的回收网络。

2025年,力争其他工业、新兴产业实现产值10亿元。

三、提升产业集聚化水平

突出园区提升,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坚持园区外基本无工业,园区内基本为生态工业导向,引导工业向经济开发区主园区、南林工业聚集区和大盘垅工业聚集区集中。通过园中园模式,打造石材、新材料、农副食品、机械装备等特色产业集群,力争形成1-2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建设一批5G+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试点示范项目园区,推动经济开发区发展成为转型发展示范区。到2025年开发区工业总产值达到109.54亿元,实现税收1.2亿元。

突出企业提升,推动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巩固壮大企业发展根基,实施企业绿色智能整治提升工程,发展服务型制造。聚焦产业链补强延伸,锻造产业链供应链长板,补齐短板,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推动产业链多元化。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大力实施万企万亿技改工程,力争每年争取省级技改支持项目8个以上。支持重点企业通过合资合作和战略重组等方式做大做强。全力开展大企业培育,争取产值超10亿元企业突破,引导有条件企业加快上市步伐。加大重点产业投入,开发区六大重点产业固定资产投入要达到全社会工业性投入的70%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从事研发活动的科技经费比重达到5%以上。

突出平台提升,全面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开发区交通、供水、供电、通讯和环保设施建设,高起点高标准推进南林工业集聚区和大盘垅工业集聚区的建设。积极探索基础设施建设、管理、运营新机制,依法有序推进园区闲置土地清理盘活工作,推动企业腾笼换鸟、项目腾地安商、园区满园连片,争创省级重点开发区。健全一园一档、一厂一策的监督管理制度,加强对园区企业的监管。积极开展绿色企业创建工作,大力推广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环境标志产品和其他绿色认证,建设一批零排放试点示范工程。搭建园区公共服务平台,加快信息化设施建设,集成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平台,实现资源共享。

突出招商提升,推进园区跨越式发展。实施产业链招商,结合各园区定位,重点对核能产业链、风电产业链、生物质能产业链、矿石产业链、林业及森工产业链、现代农业产业链等进行相关政策引导,确保园区产业链的快速、有序形成。围绕总部经济开展招商,以打造现代物流、特色农产品、电子信息、机械制造的总部经济为抓手,充分挖掘产业链节点资源,使产业链条进一步拉长、加厚。

突出环境提升,促进园区循环化改造。严格项目准入制度,强化环境影响评价对项目建设的指导和约束作用。加强园区循环化、低碳化改造,引入集中供热、集中供气项目,实现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和高效营运。引导石材企业、机械设备企业、新能源和新材料企业增强资源二次利用率。通过园区物质集成、水系统集成、能源集成、技术集成、信息集成与共享以及基础设施的共享,推进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到2025年,工业污水全部实现集中处理,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100%,规模以上企业全部通过清洁生产审核。

第二节 做强现代农业

围绕农业高产、优质、高效、生态、环保,进一步优化农业结构,构建以蔬菜、水果、畜牧业等重点产业为主导,以茶叶、油茶、香榧、楠竹、中蜂等传统产业为特色,以农业观光、农事体验、农产品加工等新兴产业为延伸,以中药材为培育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一、壮大八大特色农业产业

结合通山各乡镇的山地情况,不断优化产品区域化、专业化布局,重点发展蔬菜、水果、茶叶、油茶、香榧、楠竹、中药材、生态养殖八大特色农业产业,建设一批万亩特色农业项目基地,创建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积极发展林下种养殖业,林下经营面积达到65万亩,林业经济产值达到50亿元,建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试点县。

专栏5-4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工程

油茶基地以大山生态农业、天宇农林、九宫山生态粮油、唐老农生态粮油等龙头企业为依托,重点分布在大畈、黄沙铺、慈口、通羊、南林桥、九宫山、闯王、洪港、燕厦、厦铺等乡镇和林业局所辖各林场。

特色蔬果基地以通羊镇石航村为中心,以石航蔬菜等种植专业合作社为依托,建设有机蔬菜基地。以南林桥及富水库区的慈口、大畈、燕厦为中心,以慈口蜜桔公司为依托,建立优质柑橘、脐橙基地;以大畈为中心,以大畈枇杷专业合作社为依托,打造国内最大规模的枇杷产业基地;以闯王镇为中心,以样样果业合作社为依托,发展和改造优质砂梨基地;以厦铺镇为中心,以通山远生山特食品服份有限股份为依托,综合开发利用野生猕猴桃并保护野生猕猴桃资源;以黄沙铺镇为中心,以柿子协会为依托,发展和改造万家柿子;以杭瑞、大广高速沿线为中心,开发杨梅、水蜜桃等名优特水果基地;以隐水洞为中心,建设野生驯化特色水果基地,主要发展八月瓜、老虎花等品种。以核电路沿线为中心,发展特色高端水果采摘园,重点发展黄金果、水蜜桃、杨梅、葡萄、火龙果等品种。

茶叶基地以厚生祥、九宫山有机茶、九宫山龙峰茶厂、虎头山茶厂、燕厦白茶基地、畅周白茶基地、杨芳白茶基地、洪港山林枫等企业为依托,重点分布在杨芳林、厦铺、闯王、九宫山、洪港、燕厦等乡镇

香榧基地以九宫山香榧小镇为依托,继续扩大香榧种植面积,加强技术培训,培育更加优质香榧苗,推进规模化连片开发。以洪港镇太平山为中心,向幕阜山脉乡镇延伸,新建香榧苗圃基地和种植基地,同时建设香榧加工园区。

楠竹基地以正祥、恒通等省级龙头企业为依托,重点分布在洪港、黄沙铺、九宫山、闯王、燕厦、厦铺、北山、大幕山、一盘坵等地。

中药材基地。重点分布在九宫山、黄沙铺、杨芳、洪港及周边乡村主要品种包括黑白首乌、虫草参、通山常青多花姜型黄精、白芨、通山南丹参等。

桂花种植基地。以推进中国桂花城建设为依托,建设连片面积100亩以上的桂花种植基地6个,桂花小镇1-2个。重点分布在县城及乡镇周边和杭瑞高速、大广高速、106国道、幕阜山旅游公路沿线适且栽植桂花的宜林地、疏地和无立木林地。

生态养殖基地积极发展特色畜牧、名优水产、养殖基地,以九宫山、富水湖流域和106国道沿线为重点,通过加强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和畜牧水产生态健康养殖升级改造,形成以“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带动全县畜牧水产业的快速发展。

蔬菜产业。因地制宜发展绿色蔬菜、高山蔬菜,重点推进蔬菜种植基地建设,推广蔬菜集约化育苗,打造绿色无公害蔬菜品牌。突破性发展蔬菜分级、保鲜、包装、储存、运输等产业设施,以汉林、汉通及各乡镇农贸市场为依托,建设年新鲜蔬菜交易量在15万吨以上的蔬菜批发交易市场。推广香菇、木耳为主的食用菌产业基地建设,以杨芳酱品公司为依托,着力建设牛肝豆等黑豆基地。到2025年,全县蔬菜播种面积稳定在10万亩以上。

水果产业。重点推广枇杷、砂梨、蜜桔等特色水果、干果产业基地建设,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区域化、规模化的发展格局。开展先进生产技术、优良品种的引进、试验、栽培、示范,推进采用商品化处理、保鲜冷藏、冷链运输、精深加工。提升产品档次和品位,全面打响隐水枇杷、九重松砂梨、慈口蜜桔、湄港杨梅、万家柿子等特色品牌。做好水果基地与花季观光、水果采摘、体验旅游相结合文章。到2025年,全县水果基地稳定在20万亩以上。

生态养殖业。加大规模化、标准化、健康化养殖小区建设,扩大中蜂养殖规模。加快构建种养结合、农业循环的可持续发展新格局,推动畜牧产业绿色生态、健康安全发展,全面推进畜牧强县暨现代畜牧业示范区和无规定动物疫病示范区建设。加快渔业养殖设施改造升级,精养鱼池实现水、电、路、机械配套,推进规模化连片开发。力争5年后畜牧、水产养殖产业产值过20亿元。

茶叶产业。以九宫有机茶、太平山乌龙茶、杨芳白茶、畅周白茶、石峰尖与大垅山绿茶基地为依托,以杨芳林、厦铺、闯王、九宫山、洪港等乡镇为中心,重点发展一批高山绿茶、红茶、白茶、乌龙茶区和标准化茶叶生产与加工基地。以品质品牌茶业建设为目标,重点打造九宫山、太平山公共茶叶品牌,加大通山红茶的推广力度。积极支持茶叶基地改造升级,建设生态旅游茶园、茶文化公园、茶业度假露营地,全面振兴茶产业、茶文化、茶旅游,实现深度融合。力争2025年茶叶产业产值过10亿元。

油茶产业。聚焦油茶产业规模发展,加快推进油茶基地开发,建设油茶加工园区,高标准推进龙头企业发展。大力推广应用新品种、新技术、新标准、新模式,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提升精深加工能力。抓好老油茶基地垦抚、嫁接、改造,建设库区沿岸、低山丘陵、国道沿线、边远高山的产业带。十四五期间新建和改造高产油茶基地10万亩,建设油茶精加工园区,打造生产有机油茶重点县。到2025年,实现全县挂果油茶基地面积达到25万亩以上。

中药材产业。推进道地药材一县一品建设,将中药材种植和养殖融入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建设道地中药材种植基地,引进适合本地种植的中药材和本地野生中药材的人工培育品种,打造幕阜山药谷的通山道地药材品牌。加强与武汉等地区的中药新药研发和中药材种植方面的产业链互补合作,提升初级加工能力和精深加工水平,逐步建立中药材交易市场。鼓励引进中医药文化产业,打造药膳餐饮小镇,大力开发花卉类中草药观光、野生中药材文化体验、中医药养生体验。十四五期间新建特色中药材繁育种植基地4万亩,主要种植通山南丹参、黑白首乌、虫草参、白芨、通山常青多花姜型黄精等特色中药材。

楠竹产业。培育竹文化旅游产业,加快建设九宫竹海、大幕竹带风景区,建设翠竹涌海赏竹园、竹工艺品产业园等,打造竹海旅游品牌。新建通山县竹产业科技推广示范基地,兴建竹笋产品加工园。到2025年,全县楠竹基地面积达到52万亩。持续推进竹林碳汇项目,碳汇造林面积达到3万亩,森林经营碳汇面积70万亩,着力打造绿色发展、森林碳汇强县。

二、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打造百亿产业。重点发展楠竹、油茶、茶叶、果蔬、香榧等农副产品加工业。聚焦楠竹及其它竹类基地产业转型发展,走竹制品加工、食用竹笋、竹文化工艺、竹纤维、竹颗粒、竹饮品等产业开发的新路径,加大推进竹木精深加工项目建设。依托九宫山生态粮油等企业,大力开发功能性和营养性油茶产品,研发包括茶枯、茶壳等在内的油茶副产品,引进制油新技术、新设备,使油茶产业逐步成为通山的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依托绿色有机茶生产区域的品牌优势,建设6万亩九宫山生态有机茶种植基地和5万亩九宫红茶种植基地,优化茶叶加工产品结构,抓好剑春茶、优质绿茶、茶饮料、茶食品、茶多酚以及茶工艺品系列开发。依托通山县的中药材野生资源大力发展中药材加工产业,重点开发食药同源系列产品。依托通山县品质优良的枇杷、柑橘、野生猕猴桃等,重点发展果脯、果汁、果酒等系列产品,在大畈镇、慈口乡、燕厦乡发展高产优质枇杷示范基地5万亩。依托德弘农业、楚腾红薯等,做好木耳、红薯、山野菜的文章,做大有机蔬菜产业化经营,开发以冷冻、保鲜、干鲜、腌制等为主的生态蔬菜加工业。依托金荞酒业和野荞酒业等,延长苦荞产业链条,特色发展苦荞枕、苦荞面等相关产品。

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全力扶持36家省市级龙头企业,培育和引进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形成产品结构优化、粗深精加工分工明确、企业布局合理的产业集群,引导通山农产品加工企业由零星分散到集中集约发展。到2025年,全县重点龙头企业达到80家以上,规模化农业企业达50家以上。

打造绿色有机农产品加工地和集散地。提高农产品市场的流通效率、信息化程度,建设面向国内和国际的大型绿色农产品集散中心,将通山打造为全省重要的绿色有机农产品加工地和集散地。

三、加强质量品牌建设

打造特色农业品牌。实施鄂南名优农产品培育工程,打造一批九宫牌”“隐水牌”“富水牌等公用农产品品牌,精心运营九宫山茶”“杨芳林酱”“通山红茶”“大畈枇杷”“闯王砂梨”“慈口柑橘等品牌,助力打造唐老农等新品牌。不断开发新特产品,支持农业企业推介和申报两品一标品牌农业产品。2025年,全县农产品两品一标达到100个,农产品商标达到80个,国省级各类品牌达到15个以上,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20个。

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和管理,推行以五有一追溯为重点的标准化管理模式。提升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认证鉴证体系标准和能力水平,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应急机制,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工作。

第三节 做活全域旅游

一、围绕一心两轴三极四带布局旅游发展

围绕一心两轴三极四带旅游发展布局,突出抓好九宫山、隐水洞等老牌景区提档升级。着力优化提升九宫山、综合开发富水湖、深度打造大幕山,形成景观链条,同时带动旅游景区周边乡村游和生态景观游开发。深入贯彻落实三极驱动、多点打造、全域覆盖旅游发展思路,加快旅游综合开发,发展一批精品民宿、森林人家、文旅康养小镇,带动全县旅游产业发展,打造全国乡村旅游目的地、国家森林康养示范基地、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中国气候宜居城市、中国天然氧吧。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形成后,年接待游客25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00亿元。

以九宫山总体规划调整为契机,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着力构建以九宫山为一主的森林康养产业格局,重点打造研学营地、云中湖康养度假小镇、旅居度假公寓群、滑雪运动中心、坳坪—九宫旅游示范区五大功能板块。建设九宫山界牌—石龙峡—云中湖旅游公路,形成九宫山旅游线路闭环,打通九宫山东、中线上山道路,形成山上、山中立体开发格局。围绕全景九宫、全季九宫、生态九宫发展定位,加快实施景区环境再造、文化再造和景点再造,形成春赏花、夏避暑、秋养生、冬滑雪四季游格局,主打避暑牌、生态牌、文化牌、康养牌。依托九宫山特色文化底蕴,开发素食、气功、太极、推拿、针灸等养生项目,将云中湖打造成集滑雪、登山、保健、禅修于一体的高山康养基地。重点支持鄂旅投公司整合云中湖周边资源,培育打造观星研学、高山避暑、旅居度假、滑雪运动、温泉养生功能板块,吸引离退休人员、中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等群体到九宫山疗养。抢抓武咸同城发展窗口机遇,加快融入武汉城市圈发展,着力打造城市圈内北大别山、南九宫山两个避暑康养圣地之南圣地

专栏5-5 “一心两轴三极四带”旅游布局

一心”:通山县城,通山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中心旅游城镇。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县城,通山旅游综合服务中心,旅游集散中心,旅游文化与交流中心,山水文化旅游城—通山旅游门户和客厅。在以中国旅游文化示范区为目标的打造进程中,承担服务武汉都市群、昌九城市群和长株潭城市群、联合咸宁各市县、带动其他乡镇、牵手长三角的职责。

两轴”:北部沿幕阜山生态旅游公路构建沟通南林桥—大路—通羊—黄沙铺—大畈—慈口等乡镇的旅游发展轴线,南部沿幕阜山生态旅游公路和国道构建沟通杨芳林——厦铺—闯王—九宫山—洪港—燕厦的旅游发展轴线。

三极”:打造九宫山、富水湖(隐水洞)、厦铺河(太阳山、三界谷、大城山等)三个旅游产业增长带动极。

四带”:发展四大旅游项目聚集带和功能带。包括东北部旅游发展带—“富水湖—大幕山山水体验旅游带”、东南部旅游发展带—“九宫山山地休闲度假旅游带”、 西南部旅游发展带—“厦铺河—太阳山生态康养带”、 西北部旅游发展带—“通羊—南林桥田园文化旅游带”。

协同开发康养旅游两翼——三界谷、太平山。积极对接实力强的旅游开发企业,整合三界谷网红鹅公颈大瀑布、冷水坪红色旅游基地、天鹅湖、乌皮三界尖、天鹅溪漂流、萤火虫户外研学拓展和农产品产业基地等景点,打造集溯溪漂流运动、山地休闲度假和生态养生于一体的溯溪康养旅游度假区。依托太平山森林植被、茶叶基地等资源优势,引进社会资本,着力将太平山建成集品茶悟道、森林浴、森林食疗、高山生态茶园等功能齐全的文化康养基地。依托社会资本,开发地热、医药、森林等康养资源,加快策划包装温泉度假、康复疗养、花海畅游、近郊登山郊游等一批康养项目,培育泉养、医养、森养等康养产业。

专栏5-6 “一主两翼、辐射全域”森林康养产业格局

1、做强“一主”——九宫山。深化与鄂旅投公司合作,加快推进九宫山国家级森林康养基地创建,着力打造云中湖康养度假小镇。

2、开发“两翼”——三界谷、太平山。三界谷是一块自然资源优越、风景优美、文化底蕴深厚的“处女地”,极具开发价值。太平山是鄂赣界山,总面积2.64万亩,其中森林面积2.4万亩,有云豹、穿山甲、南方红豆杉等国保省保动植物41种,是天然森林氧吧、省重点物种基因库、省级自然保护小区。

3、辐射全域。在做好“一主两翼”开发基础上,通过以点带面、串点成线,着力将县域内康养条件基础较好的山川湖泊进行统一规划,分批次分层次开发,最终形成全域康养产业发展格局。

全面开发富水湖康养旅游资源。打造富水湖国家4A级旅游景区富水湖全国精品休闲度假区白岩山全国森林康养基地全国研学旅行教育基地。以开发富水湖为契机,规划建设富水滨湖康养小镇、白岩山运动康养小镇,重点推进中林富水湖综合开发、富水湖仙岛瑶池开发、琚民宿项目,依托富水湖的湖光山色资源,引进滨湖赛道、水上运动、山体运动、森林康养等主题项目,以燕厦乡、慈口乡及大畈镇为整体开发,建设富水湖慈口跨湖大桥,打造环湖慢道、岛屿观光、湖面冲浪、滨湖民宿旅居等康养产品,着力将富水湖片区打造成知名的集旅游观光、科普教育、生态休闲为一体的大型生态型综合旅游景区。

创建九宫香榧生态旅游示范区。以九宫山香榧小镇为依托,利用香榧基地、香榧研究院、游客中心、国学馆、全民运动中心、河堤等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引进优质公司联合开发仙笔山景区。重点推进民俗一条街、水上乐园等20多个项目,助力九宫山香榧小镇创3A级景区,打造成为湖北最具影响力的文化+旅游+健康香榧生态旅游示范区。

二、加强旅游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

加强旅游与文化、农业、商贸、健康等产业融合,实施木雕、山鼓、采茶戏、道教养生等特色文化进景区工程,丰富旅游内涵。

发展旅游+文化,围绕山水文化、闯王文化、宗教文化、茶文化、竹文化、石文化、山鼓山歌民俗文化,开发具有通山地域特色的曲艺、民俗表演、文化巡游活动,打造1—2个高水准、有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深度挖掘通山县独有的民俗、历史、红色文化元素,结合市场需求及现代生活方式,运用创意化的手段,打造利于养心的精神层面旅游产品。

发展旅游+农业,通过村景融合、农旅结合的方式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建设果匠小镇、孔雀山庄、枇杷酒庄等一批现代休闲农业产业园,引导九宫山有机茶、瑶山红茶、太平山乌龙茶配套开发茶文化休闲景区,培育一批采摘、垂钓基地,发展一批休闲农庄,充分利用各乡镇的水果、油茶、花卉种植等农业优势,开发游客观光、采摘等旅游体验项目。

发展旅游+商贸,依托景区优势,发展以旅游购物、旅游商品、小吃餐饮、工艺品、住宿为主的旅游商贸集中区,引导本地企业转变传统单一生产加工模式,逐步形成集开发、研制、生产、销售、观光体验于一体的产业链。

发展旅游+健康,探索多种形式的健康旅游业态,与生态环境相结合打造生态养生、与养生养老相结合发展健康享老、与体育运动结合打造运动康体、与文化休闲结合打造文化养心,与休闲农业相结合打造饮食养生、与中医药及现代医学相结合打造康疗养生以及与度假居住相结合打造居住养生。

三、加强智慧景区建设

完善旅游大数据中心和旅游集散中心功能,智能化管理景区,强化旅游咨询服务,打造信息化智慧景区。完善散客旅游服务系统,设立县城游客集散中心,规范景区服务价格形成机制,通过景区大屏、网上终端实时公布相关价格。大力推动旅游信息化建设,探索旅游智慧景区建设。

借助一部手机游通山”、一部手机游湖北全域智慧文旅综合服务平台发展旅游+互联网印象通山,实现涵盖门票购买、酒店住宿、旅游纪念、主题游、景点导航导览、游记攻略、文化票务为一体的旅游终端,积极主动融入互联网时代,用信息技术打通本地旅游景点、旅游服务大循环。推动景区和智慧乡村旅游试点单位实现免费Wi-Fi(无线局域网)、智能导游、电子讲解、在线预订、信息推送等功能全覆盖,打造智慧景区和智慧旅游乡村。

四、畅通旅游服务大循环

着力构建旅游服务质量标准体系,强化旅游配套服务,配套旅游车队、停车场、购物中心、星级酒店,形成景区景点展示、旅游咨询、医疗、交通、购物、休闲、康乐、办公、食宿等全方位服务平台。

畅通旅游服务大循环。实施旅游服务、宣传、品牌、人才全方位提档工程,提升旅游服务品质和游客服务满意度,打造旅游服务大循环通山品质。加快设立高速公路开口集镇的游客集散中心,规划建设乡镇生态停车场,并配备相应食宿购设施,强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全县旅游系统的游览安全、医疗急救系统的建设,强化旅游安全预警系统、快速救援队伍的建设,强化全县旅游大循环应急保障。培育运作规范、管理先进、服务优质、具有高水平标准的景区景点,引导旅游产品和服务向标准化、品牌化方向发展。鼓励本地居民从事旅游开发和服务,定期组织旅游服务和管理人员参与培训,不断提升旅游从业人员素质。

第四节 做优现代服务业

深入推进现代服务业开放发展,大力实施服务业五个一百工程,培育壮大服务业产业规模,促进服务业提质增效。积极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多样化和高品质升级。推动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促进农业农村服务业功能提升,着力构建优质高效、布局优化、竞争力强的服务产业体系。

一、积极发展康养产业

推进农、药、养、游、医、健六位一体融合发展。依托通山的生态资源、旅游资源和中医药资源,结合咸宁的中国中部康养城建设,提倡新型康养模式,着力构建中医农业、现代中医药、养老服务、健康养生旅游、医疗卫生、运动健身六大康养产业体系。

全力发展健康养生旅游。通过度假旅游+休闲疗养的产业模式,加快形成一批融合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健康养生于一体的生态养生产品。引进国内一流专业养生服务机构,引导企业开发健康体检、养生休闲、家政服务、住宅公寓、社区活动等服务市场,打造森林康养示范基地。

大力发展健康养老产业。实施养在通山培育工程,建立老年医疗服务、保健康复、生活照料等服务体系。培育发展候鸟式养老产业群,打造养老服务基地。配套发展养老护理人员培训、护理用品制造、治疗和康复器械制造等,发展养老设施供应链上的专业家具、专业设施、专业易耗品等制造业,开发老年休闲食品、保健食品和老年医药等。

大力发展医养产业。利用通山中药、特色农产品资源优势,促进医养融合,研制和生产具有本地特色品牌的中药养老养生、生态绿色、营养保健等健康产品(食品)。吸引国内外药品、保健食品研发生产及健康管理、医疗服务、美容健体等企业和机构进驻。

推动发展运动健身产业。充分利用绿道、古道开展体育健身、户外徒步、自行车运动,推进以九宫山、太阳山、富水湖为重点的户外运动线路建设,争创国家级户外健身运动基地,承办国内外高等级山地竞速、自行车、气排球、滑翔、冬季滑雪等赛事活动,争创省级体育强县。

二、提升发展现代商贸业

优化商贸布局结构。构建城市商业核心—片区商业中心—社区服务中心三级城市商业中心体系,针对不同层次的市场需求,形成多样化商业空间。积极推行现代流通方式,深入推进内外贸融合,形成深购远销、高效畅通的批发经营网络和布局合理、业态先进的零售商业格局。

大力激发商贸活力。积极培育和引进一批大型商贸批发、零售、住宿和餐饮品牌企业,引导现有商贸企业扩大经营规模、加快换代升级步伐,鼓励小型流通企业通过入股等方式形成新型流通企业集团,推动传统商贸、餐饮住宿和休闲娱乐业与现代商贸物流服务业融合发展。积极发展夜间消费市场。到2025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实现120亿元,年均增长10%,力争限上企业零售额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50%

完善商贸流通体系。扶持特色农产品等生产资料或工业品批发市场升级和流通体系完善壮大;推进新的批发形式、模式和体系培育发展,加快建设粮油交易市场、农产品交易市场、二手车交易市场、建材交易市场、石材原料交易等一批新型交易平台。进一步完善农村流通服务网络,提高农产品流通的组织化程度。

强化商贸对旅游的支撑作用。围绕打造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目标,突出民俗、花卉、茶艺等文化旅游特色,围绕大路乡、九宫山镇、通羊镇、厦铺镇、慈口乡、杨芳林乡等区域,支持发展以特定业态、特定文化、特定景观为核心内容的特色商业街。力争建成通山集购物、餐饮、娱乐为一体、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特色休闲商业区和艺术区。

专栏5-7 通山商贸服务业布局

打造三级城市商业中心体系。

1、城市商业核心。重点提升优化以老一中步行街和南市路商圈的中心商圈,规划建设以

洋都大道至咸通公路开发区段为轴线的西部商圈,规范改造以通羊大道为轴线的北部商圈,在这“三大商圈”布置大型商业金融设施,安排综合商场大型购物中心、银行等用地,把新区商业金融中心建设成为综合性、高档次、多业态、多功能的城市商业核心。

2、片区商业中心。打造装饰装潢材料、汽车销售、服装等各具特色的商业街区,设计路线,开通社区巴士,串联各商业块,引导社区与商业体之间“一线式”消费。在城市外环路或对外交通的主要出入口设置2个批发市场。

3、社区服务中心。建设便民利民的社区商业中心,配置便利店、大众餐饮店、药房、理发店、洗衣店、家政服务网点、废品回收站、快递驿站等必备型业态,发展连锁化、集成化社区商业,增加社区服务门类和网点数量,满足社区居民购物的基本生活需求。

三、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

大力发展快递型和专业型物流。建设现代化的物流园区、专业化的物流中心和综合性的物流配送站点,引导物流企业向物流园区集中布局,并以园区为载体,引进和培育大型物流企业,规范发展中小物流企业,加快物流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升级。依托杭瑞高速和咸九高速,支持共同配送和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有效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配送问题。

专栏5-8 通山物流业布局

根据通山物流市场需求特色和区域经济特色,在规划期内重点建设一个物流园区、五个物流中心。一是中心城区综合物流园区,位于县城西北新区咸通公路西侧,紧挨公路货运站和工业区,与高速公路有便捷的联系;二是在南林桥、九宫山、大畈、洪港和厦铺各设置一处次级物流中心,服务于周边乡镇。

1、通山综合物流园区。位于县城西北新区咸通公路西侧,紧挨公路货运站和工业区,与高速公路、铁路货运站有便捷的联系,近期占地规模约22.67万平方米(340亩),远期预留50万平方米。

2、通山县物流仓储分拨中心。位于通山县南外环往南林桥互通方向一公里处,由通山县邦泰物流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建设面积108亩,预算投资1.3亿元。园区将作为通山县物流快递三级配送分拨中心。

3、南林桥物流中心。南林桥作为通山县的工业副城区,规划设置一处物流中心,占地规模约20万平方米(300亩)。

4、九宫山镇物流中心。九宫山镇作为中心镇,规划设置一处物流中心,近期占地规模约13万平方米(200亩),远期扩建为20万平方米(300亩)。其服务范围为九宫山镇和闯王镇。

5、大畈镇物流中心。规划在大畈镇设置一处物流中心,占地规模约20万平方米(300亩)。其服务范围为大畈镇、黄沙铺镇和慈口乡。

6、洪港镇物流中心。规划在洪港镇设置一处物流中心,占地规模约13万平方米(200亩)。其服务范围为洪港镇和燕厦乡。

7、厦铺镇物流中心。规划在厦铺镇设置一处物流中心,占地规模约13万平方米(200亩)。其服务范围为厦铺镇和杨芳林乡。

8、配送中心布置。物流配送中心一般由市场自主配置。在城区可根据需要配置若干个;在不设物流中心的闯王镇、黄沙铺镇、慈口乡、燕厦乡和杨芳林乡均应布置一处配送中心。配送中心占地规模约1-5万平方米(15-75亩)。

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强化通山内部交通畅通以及与周边地区的协作,构建连接湘鄂赣区域的物流通道,培育面向全县、咸宁市、武汉市及湘赣的物流配送基地和大型仓储基地。加快打造以县城为枢纽中心,以厦铺、南林桥为一级基地,以黄沙铺、洪港、大畈、九宫山等为二级基地的智能公路港网络体系推动全县物流业转型升级和一体化物流体系构建。加快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改造提升农村物流基础设施。

加强物流公共平台建设。建设全省领先的示范型“智能公路”物流平台网络,争取与国家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共享平台互联互通。

2025年,商贸物流服务业总体规模实现翻一番,覆盖通山城乡、服务和联通咸宁等周边市县区的现代商贸物流服务体系基本形成。

四、持续发展电子商务业

打造湘鄂赣县域电商发展新高地。加快通山县电商创业创新省级示范基地的建设,构筑完善的生态创业孵化体系,形成独特的创业创新“众创空间”发展新模式,将通山打造成湘鄂赣县域电商发展新高地。

推动企业应用电子商务。促进全县传统商业的信息化改造和中小企业电子商务普及应用,引导传统商贸物流服务企业应用电子商务。支持兴达鞋业、坤隆服饰、八福康、阳春园、长丰可可食品等本土电商企业加速发展,大力引进电子商务服务商和平台提供商。吸引大型电商企业后台服务业务落户通山,以及基于电子商务的各类配套服务企业和创新、创业型企业。

完善电商发展的基础设施。完善县内交通、物流、仓储、人才、电信、电力等基础设施,大力推动物联网与电子商务的创新融合,培育面向全县范围的物流配送基地。完善信用、支付和物流等电子商务配套体系。进一步规范电子商务企业和网上商铺经营行为,加强网上购物的法治化、规范化、标准化建设,营造诚信有序的电子商务市场环境。发展电商集群,建设县级电子商务产业园1个,形成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降低运营成本。到2025年,建成全覆盖、标准化的县级电商服务中心、乡镇电商服务站、村级电商服务点。

加快发展农村电子商务。依托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的品牌优势,构建互联网+社区生活商业模式,建设一批促进城乡对接、农超对接的农产品流通平台。推动农村电子商务应用体系建设,推动涉农电子商务企业开展农产品品牌化、标准化、平台化经营。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支持电商企业与快递物流企业合作研发并试点应用适应茶油、柑橘、猕猴桃、麻饼、有机茶、枇杷等特色农产品市场需求快递周转设施设备,建设相应快递物流网点,促进通山特色农产品通过电子商务拓展市场。打造农产品电子商务品牌,整合通山所有农特产品,进行品牌培育和质量保障体系建设,配套开展农产品标准化、分级包装、初加工配送等设施建设。

积极发展林业电子商务。鼓励乡村旅游、休闲农庄和林业生态旅游开展线上营销、线下体验。积极推进吃住行、游乐购的网上场景呈现和消费,实现电子商务在旅游业的全新应用。

专栏5-9乡村电商与快递物流协同发展

1、构建现代流通体系。重点推进湘鄂赣边贸市场建设。支持农产品预冷、加工、储存、运输、配送等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重点推进六叶商城、福星商城等跨区域农产品流通骨干企业项目建设。鼓励推广共同配送、统一配送、集中配送等模式;重点支持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建设;重点支持中百、广发等大型商贸流通企业入驻通山。

2、推进农产品产销对接。加强引领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公益性农产品交易市场、农产品配送中心等建设,发展农批对接、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农餐对接,建立稳定高效的农产品产销衔接体系。组织农业企业参加农博会、食博会、绿博会、展销会、产销会等重要展会,推介通山产品,支持本地农产品企业参加全国、全省性展销活动和进驻各地设置营销窗口、营销中心。

3、增加消费有效供给。加快农产品公共品牌发展,积极引导流通企业扩大绿色商品采购和销售,推行绿色包装,发展绿色流通,推广“互联网+回收”新模式,加快推进物流共信息平台建设,实现信息互联共享,提高全县物流信息化水平。

五、创新发展现代金融业

建立政银企合作机制。构建政府金融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开发政银企融资服务平台,探索建立为企业提供综合性融资方案的新金融服务模式。进一步发挥政府投资基金引导作用,切实发挥政府出资引导社会资本的吸附作用。

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吸引各类金融机构入驻通山,鼓励股份制银行、政策性银行、地方性银行等在通山设点布局,实现村镇银行、融资性担保公司等机构的服务全覆盖。发挥产业基金等各类财政资金的放大效应、各类担保公司的增信作用、保险行业的风险担保作用,撬动银行信贷投放,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加快推进资本市场建设,进一步加大对重点企业信贷支持力度,强化企业上市政策支持,培育一批金种子银种子企业。鼓励企业上市,力争在企业上市上取得突破。

大力发展绿色金融。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国有企业、金融机构共同参与绿色产业发展。全面推进碳达峰行动,持续推动碳汇造林项目,启动林业生态系统服务认证项目,加快推进碳排放权交易。积极探索碳汇+金融的新模式,多渠道拓宽融资路径,广泛吸纳各类投资主体参与通山增汇固碳的建设。

加大不良资产化解力度,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切实防范非法集资等金融风险,深入贯彻落实《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条例》(国务院令737号)、《湖北地方金融条例》,完善地方金融机构、类金融机构监管机制,持续推进防非处非宣传,杜绝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

六、发展壮大信息技术服务产业

大力实施网络强县战略,推进5G网络建设和应用推广,借助物联网+”,发展智慧医疗、智慧农业、智慧旅游、智慧物流、智慧工业互联网、融媒体等新业态。引进吸收和拓展信息服务业,支持中小企业信息融合发展,大力推进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在设施农业自动化控制、工业与信息化融合、富水湖、九宫山、古民居文化旅游、5G城市建设等支柱产业和民生领域的规模化应用,提高通信基础设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为推动数字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提供强有力的信息化支撑。

第五节 做实新能源产业

以建设华中地区新型能源核心区为目标,加快推进抽水蓄能电站、核电站、风力发电、光伏发电、水力发电等项目建设,继续举全县之力服务大幕山抽水蓄能电站、大畈核电、黄荆口水库的项目建设,积极引进风光水储互补、高效储能等新能源技术,完善相关配套产业,为咸宁打造千万千瓦级核蓄风光储一体化清洁能源大基地提供战略支撑,为武汉城市圈发展提供绿色能源支撑。

全力服务大畈核电建设。深入开展内陆核电研究论证和前期准备工作,争取尽早获国家核准并启动建设,实现内陆首核目标。切实抓好核电厂址保护工作,保持核电厂址的建设适宜性。

加快推进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建设。强化推进大幕山抽水蓄能电站建设,进一步完善项目服务协调工作,力促项目早日开工建设。持续推进洪港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前期准备工作,力促项目早日落地。

强力推进光伏发电。利用通山山林水域光照时长、闲置面积大的优点,强力推进光伏发电项目,建成兆瓦级以上地面集中式光伏发电站,扩大新能源产业发电装机规模。全面推广光伏发电产业项目,探索发展农光互补、药光互补等特色项目。

规范发展水力发电。新建黄荆口水库及其配套水电工程,建设绿色小水电示范工程。

科学利用风力发电。依托通山特有地理优势,利用闲散空地,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建设分散式风电场,最大限度减少项目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着力建设生物质能和热电联产项目。充分利用通山丰富的农林废弃资源生产生物质成型燃料,以及生物质热解联产联供,为周边工业园区及企业提供生物质燃气、热能等。积极推进农村生物质能开发和生物质(沼气)发电项目。

第六节 做好数字产业

壮大数字化产业。支持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软件等产业发展,拓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场景,在数字产业上布局新项目、培育新企业、形成新优势。加快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培育一批工业互联网平台供应商,推动5G+工业互联网示范基地的建设。谋划建设大数据存储中心、数据应急中心、灾备中心等。

促进产业数字化升级。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提升智能制造水平,建立数字化工厂,支持协同制造、柔性制造等新业态发展。拓展工业互联网融合创新应用,推动企业上云用数赋智。推进服务业数字化发展,发展数字物流、数字健康、数字旅游等。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加快农业数字化应用,建设数字乡村

培育数字经济企业。引进大数据基础技术、通用计算引擎、交互感知、智能数据分析应用等领域的企业。建立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中小企业推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机制。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数字产业集群。

加快建设数字通山。加快数字社会和数字政府建设,拓展新基建应用场景,推进生活数字化、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数字化智能化。建立数据资源产权、交易流通、跨境传输和安全保护等基础制度和标准规范,推动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深化数据开放共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保障数据安全,加强个人信息保护。提升全民数字技能,实现信息服务全覆盖。


第六章 推进乡村振兴

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县工作的重中之重,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大振兴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有效推进国家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工作,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第一节 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一、稳定粮食生产

严守耕地红线。统筹布局生态、农业、城镇等功能空间,科学划定各类空间管控边界,严格实行土地用途管制。严守耕地保护红线,防止耕地“非农化”非粮化。明确耕地利用优先顺序,确保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升。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健全管护机制,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提高建设标准和质量。健全耕地数量和质量监测监管机制,加强耕地保护和监管。

完善粮食生产支持政策。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开发利用,支持农业生物育种重大科技项目的开展。坚持并完善主要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完善生产者补贴政策。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开展主要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试点工作。建设粮食应急储备保障中心,完善粮食仓储物流体系,保证粮食收购、粮油储备安全。到2025年,粮食面积稳定在35万亩以上,粮食产量达到12万吨以上。

二、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引导龙头企业以资本运营和优势品牌为纽带,加大科研投入,开展新产品研发。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股份合作等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提高产业化经营辐射能力。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选择一批经营水平好、经济效益高、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予以重点扶持。

支持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发展,鼓励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实施家庭农场培育计划,把农业规模经营户培育成有活力的家庭农场。加大扶持力度,推进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规范农民合作社发展。开展两精两减一增效试点村建设,组成多类型、跨行业的绿色产业联合社、行业协会,积极引导农民参与专业合作社,实现抱团发展。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跟踪职业农民成长轨迹,建立健全培训体系,组织参加技能评价、学历教育,设立面向农民的技能大赛。吸引城市各方面人才到农村创业创新,参与乡村振兴和现代农业建设。

三、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加快推进土地托管代耕代种联耕联种农业共管合作合股等农业生产形式,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大力推广公司+基地+合作社(村组织)+农户4+”模式,探索构建种植—社会化服务—统一销售的一条龙产业化发展道路。扶持发展油茶、香榧、楠竹、枇杷、茶叶等专业合作社。实行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模式,开展订单生产,推进生产与市场的有效对接,提升农业综合产出效益,着力让农业成为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力争在2025年建成250家县级以上规范化合作社,其中市级以上100家;加入合作社的社员达到农户总量的80%以上,通过合作社经销的农产品占50%以上。

强化产业基地建设,做大做强水果、茶叶、油茶、中药材、生猪(家禽、淡水养殖)、楠竹、农旅融合等7个主导产业链。推动循环农业利用项目,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建设园艺作物、畜禽水产标准化示范场、特色中药产业园区(基地)和农产品出口标准化基地。实施现代农业特色品牌基地信息化示范工程,利用先进的物联网数据库等技术建设信息可视化表达和动态管理平台,促进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的发展。

四、强化农业科技和物质装备支撑

提升农业科技装备水平。推动农业设施向智能化、精准化、信息化方向发展。建立完善水稻工厂化育秧和蔬菜、水果、茶叶工厂化种苗繁育体系,建设一批设施完备、技术先进、环境友好的现代养殖场。加速推进农业机械化,优化农机装备结构,积极探索农业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支持农用工业发展,提高大型农机具和农药、化肥、农膜等农资生产水平。到2025年,全县农机总动力达到28万千瓦,全县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0%以上。

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围绕重点产业发展需求,加快农业科技研发、引进、集成、示范和推广。加速推广优良种子种苗应用、无公害农产品生产、高效种养模式、农业节本增效、新型农业生产资料应用、动植物病虫综合防治、循环农业等先进适用技术。到2025年,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普及率达60%以上,科技对农业贡献率达到70%以上。大力培养农业生产型、经营型、技能服务型人才,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鼓励外出务工农民回乡创业。

完善农业公共服务体系。构建互联网+现代农业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发展智慧农业,推动互联网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等环节加速融合。实施数字兴农工程,大力推动精准作业、智能控制、远程诊断、遥感监测、灾害预警、地理信息服务及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农村的应用。大力培育农业专业服务组织,将先进适用的品种、投入品、技术、装备导入小农户。建设区域性农业全产业链综合服务中心,健全服务农民生产生活综合平台。加强农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和防控能力建设。

五、推进农业绿色发展

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实施,大力推广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技术,培育建设一批以畜禽粪便为原料的有机肥生产主体。开展化肥农药减量行动,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措施,减少化肥施用量。深入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运行机制,提高市场化服务水平,扩大统防统治作业覆盖面积。推进秸秆综合利用项目落实,建立完善秸秆收储运体系,构建秸秆综合利用长效机制。大力推进“禁塑”行动,按照禁限一批、替代循环一批、规范一批的思路,建立塑料污染治理的长效机制和多元共治体系。开展生态循环农业示范行动,全力打造具有通山特色的全产业链,重点实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四个一批工程,制定强农助农的激励政策。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完善耕地占补平衡责任落实机制,深入实施耕地质量提升计划,积极稳妥推进耕地轮作试点,加大土地整治力度。开展农用地土壤污染治理修复工程试点,逐步实现农作物安全生产。开展渔业生态养殖,发展池塘健康养殖、稻渔综合种养、流水养殖、水库生态养殖等水产健康养殖模式。

第二节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一、做好村庄规划引领

科学规划乡村用地,尽快实现村庄规划全覆盖。按照规划有序开展各项建设,严肃查处违规乱建行为。落实农房建设质量安全法律法规和监管体制,完成安全隐患排查整治。

加强农户建设农村宅基地审批管理,建立村民自建住房长效管理机制,加强日常巡查,建立协管员制度,及时发现和制止各类违法违规建房行为。落实农房建设质量安全管理,落实农房质量安全乡镇属地管理责任。

二、加强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乡村电气路网建造与改造升级。加强农村资源路、产业路、旅游路和村内主干道建设,开展城乡交通一体化示范创建工作,对农村道路桥梁安全隐患定期排查。推进农村公路危桥改造和生命防护工程建设,强化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监管。加大农村电网建设力度,全面巩固提升农村电力保障水平,保障农村生产用电和生活用电不停电、不断电。加快农村燃气管线建设,实施“气化乡镇”工程,实现“乡乡通”

推进乡村饮水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中小型水库等稳定水源工程建设和水源保护,实施规模化供水工程建设和小型工程标准化改造,有条件的地区有序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推进乡村水利设施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推进农村寄递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依托县级寄递公共配送中心,建设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鼓励有条件的乡、村布设智能快件(信包)箱,推进乡镇邮政局(所)改造,加快农村邮路汽车化。引导快递企业总部加大农村寄递网络投资,保障网点稳定运行。

开展乡村生态环境优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对富水湖周边生态的修护,稳固水质效果。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对于县域内水土流失严重的项目展开治理,保护乡村生态环境。积极推进国土绿化工程,减少荒地资源的浪费。开展农村土地的综合整治工程,完善重大地质灾害隐患检测系统。

实施村级综合服务设施提升工程,方便群众办事。加强村级客运站点、文化体育、公共照明等服务设施建设推进农村公路新建桥梁、危桥改造、生命防护工程。

三、实施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工程

着力推进农村垃圾综合治理。积极推进垃圾分类工程,建立垃圾回收处理基础设施和农村垃圾清运处理机制。推行厨余(易腐)垃圾就地分类处置,加强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转运设施建设,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专业化、市场化运作,完善乡镇为主体,村庄负责的常态化保洁机制。到2025年,90%以上的村庄实现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

着力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合理选择改厕模式,按照群众接受、经济适用、维护方便、不污染公共水体的要求,普及不同水平的卫生厕所,鼓励建设农村公共厕所。建立农村改厕管护长效机制,到2025年底基本普及农村无害化厕所,完成厕改2500户。

着力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对106国道沿线、旅游公路沿线、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自然保护区等环境敏感区域的村庄,优先解决污水治理问题。创新污水治理模式,推动城镇污水管网向周边村庄延伸覆盖,城(镇)区和园区周边的村庄接入城镇污水管网。位置偏远、达到一定规模的村庄,鼓励建设经济实用的污水处理设施。到2025年,全县65%以上的村庄生活污水得到有效处理。

着力完善管护机制。出台《通山县农村环保设施管护运行办法》,明确运行管理单位责任,建立日常管理制度,落实管护资金,建立稳定的管护人员。健全完善考核机制,明确考核内容和流程,初步构建起农村人居环境管理长效机制,坚决防止出现重建轻管、只建不管的现象。

四、开展乡村育才引智工程

完善乡村人才培育引进、使用机制,加强与高校、职业院校的联系,开展乡村人才联合培养工程,统筹抓好产业领军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乡土文化人才、乡村治理人才等人才队伍建设。

积极开展高校学生实习实训和就业见习行动,鼓励离岗创新创业,鼓励青年人才返乡下乡,鼓励能人回乡创业,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农业经营管理人才,实施乡村教师、乡镇事业单位补员招录计划,实施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医计划,完善人才评价机制,开展乡村人才评选。

五、完善乡村治理体系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坚持党的核心领导地位,发挥党组织对村集体的核心作用,探索基层治理模式。启动头雁培养工程,健全完善村级党组织书记县级备案管理制度,全面实行村党组织书记规范化管理。实施红色引擎工程,建立选派第一书记工作长效机制,坚持一村一策一书记。深化党员提质工程。开展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加大对侵害群众利益行为的整治力度。完善基层治理方式、村级权力监督机制,保证农村基层组织能够实现高度自治。

提升乡村法治水平。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手段解决农村改革法治中遇到的问题,建立健全乡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增强基层法治能力。积极开展法治教育,增强农村居民法治意识。加强乡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创新村民议事协商形式及现代乡村治理手段,做优一村一辅警务工作模式,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中的基础作用,建设平安乡村。

加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开展乡风文明建设宣传,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做好农耕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挖掘农村传统道德教育资源,发挥道德模范的先锋作用。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摒弃乡村陈规陋习。加大对农村非法宗教活动和境外渗透活动的打击力度,依法制止利用宗教干预农村公共事务。

第三节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一、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

统筹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保障城市化进程中农民的土地权益。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积极探索实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加强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和管理信息网络平台建设,提供综合性交易服务。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前提下,允许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利用集体建设用地从事非农建设,享有出租、转让、抵押集体建设用地的权利。允许城中村农民集体利用集体土地直接提供租赁房,解决进城农民在城市的体面落脚和居住问题。

统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公共服务一体化工程。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加快交通设施现代化建设,推进站场提升、服务主体国有化等重点工作,探索建立直连直达城乡公交网络,实现“客货邮”融合直达运输,持续降低物流成本,让城乡群众获得更加安全便捷的出行服务。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整合水务资源,延伸城镇供水管网,完善建管模式,加快黄荆口水库初步设计、资金争取等前期工作,新建改造水厂,完成村供水管网建设让城乡群众享受更加优质安全的生活用水。推进城乡保洁清运一体化,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市场化运营机制,统筹用好公益性岗位,补齐村湾保洁短板,健全“户保洁—村集中—公司转运—县处理”的城乡一体化保洁清运体系,让城乡群众享有更舒适宜居的人居环境。推进城乡教育资源一体化,让更多山里的孩子通过优质教育走向更广阔天地,也为通山未来发展积蓄磅礴力量。

二、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坚持把开展农村集体“三资”清理监管作为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重要载体,深化推行《农村集体资产监管二十条》,加强农村集体资产资源资金管理,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推动形成惠及村级集体、惠及农民群众、惠及发展大局的三惠局面,全力保障村集体和群众的根本利益。积极探索实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允许农村集体在农民自愿前提下,依法把有偿收回的闲置宅基地、废弃的集体公益性建设用地转变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建立土地征收公共利益认定机制,缩小土地征收范围。鼓励以租赁、联营、承包、合作等方式利用闲置农房,发展民宿产业,盘活乡村旅游,带动旅游消费,提高村民财产性收入。

三、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严格执行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政策,全面落实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健全土地流转规范管理制度,发展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允许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担保融资。探索推行农村土地征收制度改革和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开展闲置宅基地复垦试点,在全域乡村范围内开展闲置校舍、厂房、废弃地等整治,盘活建设用地重点用于支持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和返乡下乡创业。严格农业设施用地管理,满足合理需求。调整完善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提高农业农村投入比例。

第四节 打造数字乡村样板

一、夯“数字乡村”基础

充分发挥村村通、户户响等设施,探索云广播长效运营机制,加强农技知识、普法教育、防病防疫、护林防火等喜闻乐见的宣传内容。完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加快片区光纤宽带、移动互联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发展,实现5G网络全覆盖。加快推动农村政务服务、水利、公路、电力、冷链物流、农业生产加工等传统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推进智慧水利、智慧交通、智能电网、智慧农业、智慧物流建设。

二、培育数字农业

搭建数字农业管理平台,运用互联网技术,完善农业资源、生产经营数字化服务,构建数字化农业信息采集系统,建设3万亩枇杷数字化滴灌种植园,实现枇杷种植标准化、数字化、有机化、生态化。研发数字化农机设备,依托县农机研究院科技研发优势,依托星光玉龙现代化农机制造龙头企业,研发生产适合片区农业生产需求的智能化农机设备,推动农业产业机械化、数字化、自动化。开发农业生长环境和作物本体数据采集、农业生产全过程智能化管理、农机装备信息化作业3个信息系统,结合智慧管理和交互平台需求进行深度开发,综合运用物联网、智能化、卫星遥感等现代化信息技术,实现农业资源、生产经营数字化,打造数字化水稻种植、数字化枇杷种植园、数字跑道渔场养殖园、数字化油茶种植园。

三、推行智慧村务

完善线上农技咨询服务,开通涉农服务APP信息应用系统,让群众手拿一部手机,就可实现随时随地查询农事信息、气象预报、农技辅导等资讯,准确查询农地、林地、农村宅基地权属范围。建立党建线上组织、线下活动开展、党员学习管理、数据可视化等16个农村党建数字化平台。

四、发展电子商务

巩固升级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创建成果,持续提升网络和冷链物流服务质效,鼓励和支持种养大户、专业合作社开发特色农产品进军线上市场,新发展线上商家不低于100家。探索互联网+科技服务的产销网络新模式,打造电子商务农业平台和乡村振兴学院—网红孵化基地两个平台,发展直播+农业经济,打造一批打卡景点农特爆品,发展农民主播100名以上,为片区产业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

第五节 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一、保持各项帮扶政策稳定

在过渡期内,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现有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逐项分类优化调整,逐步实现脱贫政策的有序过渡。出台各项衔接政策完善优化的具体实施办法,重点在政策、规划、体制、队伍等方面进行协调对接,一体推进、同步实施。

二、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对易返贫致贫人口及时发现、及时帮扶,守住防止规模性返贫底线。做好易地搬迁后续帮扶工作,持续加大就业和产业扶持力度,继续完善易迁安置区配套基础设施、产业园区配套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切实提升社区治理能力。加强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与防止返贫衔接项目资产管理和监督。

三、加强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

开展农村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实行分层分类帮扶。对有劳动能力的农村低收入人口,坚持开发式帮扶,帮助其提高内生发展能力,发展产业、参与就业,依靠自己的双手勤劳致富。对脱贫人口中丧失劳动能力且无法通过产业就业获得稳定收入的人口,以现有社会保障体系为基础,按规定纳入农村低保或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并按困难类型及时给予专项救助、临时救助。

四、全面推进脱贫地区乡村振兴

实施脱贫地区特色种养业提升行动,广泛开展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深化拓展消费帮扶。持续做好有组织劳务输出工作。统筹用好公益岗位,对符合条件的就业困难人员进行就业援助。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推广以工代赈方式,吸纳更多脱贫人口和低收入人口就地就近就业。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加强与省内外劳务公司对接合作,探索村企联合、村村联合、跨镇联合的发展模式,既增加农民务工收入,又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

第七章 推进基建与时俱进

强化高质量发展支撑


坚持城乡一体、适度超前、共建共享原则,统筹推进传统基建和新基建,加快构建方便快捷、功能完备、安全高效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为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第一节 完善内外畅通交通体系

引导各种运输方式有序发展,加快建设城乡一体、内外联动、高效有序的由中心向四周发散的交通网。

一、构建高品质交通网

完善中心城区交通网,有序推进通山大道建设工程,继续完善新城区三横两纵和开发区三横五纵的干路路网,推进干路支路联系,加强新老城区交通联系。

加快咸九高速通山南(厦铺)高速出口至县城快速通道和环富水湖公路路网建设,打通富水航道,打造精品旅游公路,加快智慧交通建设,畅通城乡微循环,构建形成一轴、两环、五带交通骨干路网。

一轴”:重点推进武汉至通山至南昌高铁建设。

“两环:打造县城外环路网、富水湖环形路网。加强省干道的改造升级,加强与周边省份的联系。推进村级公路改造升级工程,提升村村通公路标准。推进湄港加油站至焦颜段绕城公路改道工程。推进富水航道疏浚工程,新建燕厦乡畅周大桥、厦铺新桥大桥、月山大桥、慈口至山口大桥,加强水域周边区域的连通。

“五带:推进杭瑞、大广、咸通、咸九、鄂咸高速延伸线等交通骨干路网建设。围绕咸九高速进行重点规划,对接咸通、杭瑞和大广高速,畅通沿线旅游交通路线。对接鄂州至咸宁高速延伸线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推进杭瑞高速慈口互通出口建设。

二、建设高质量的运输网络

畅通外循环,完善内循环,将通山建设成为区域综合运输枢纽。重点建立起以通山县南林物流园、山口物流园、城东物流园、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网络为主体的县级物流网络,并不断向外围拓展,打造县级物流中心+乡镇服务平台+村级物流综合服务点的三级物流配体系。完善多级客运站建设,统筹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构建起现代化的公路客运便捷网络。

完善冷链物流设施。加强冷链物流设施网络建设,推进冷链物流技术装备升级。加快推进冷库建设工程、低温配送处理中心工程,合理配置好冷链运输车辆及制冷设备。推进冷链物流全程监控与追溯系统工程建设,完善冷链物流监管与查验体系工程。

三、建立交通应急处理机制

构建交通运输安全体系和应急救援机制,完善应急联动机制;加快推进交通运输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强化大型先进救援装备、应急物资和紧急运输、应急通信能力储备。不断完善国防交通基础设施,重点推进通山大道建设,对接好沿线主要交通干道运输,切实提高战时抗毁保通能力。

专栏7-1 通山县十四五时期交通基础设施重点项目

1、持续推进在建项目顺利开展

1)高速公路。咸宁至九江高速公路项目。

2)省道国道改造建设工程。G106国道洪港至九宫山段改建工程,G106国道塘下至南林桥镇桃树窝段升级改造项目,S356省道黄沙铺大塘坳至黄沙铺互通公路升级改造工程,黄沙铺镇至通羊镇公路改扩建工程,黄沙铺至咸安区金桂湖公路改扩建工程。

2“十四五”谋划新的交通项目

1)铁路。武汉至通山至南昌高速铁路项目。

2)高速公路。S31黄咸高速南延线,杭瑞高速慈口乡乌岩互通。

3)省道国道改造建设工程。G106国道通羊镇李渡至大路乡塘下段公路升级改造工程、G106国道九宫山镇程许至通羊镇李渡公路升级改造工程、G106国道洪港镇贾家源至洪港镇段公路升级改造工程、G106国道贾家源至南林桥镇桃树窝路面改造工程、G106国道洪港镇杨林村至江西省武宁县鸡冠石公路改建工程、G106国道洪港镇贾家源至江西省武宁县大洞乡公路改建工程。通山大道通山科奥工业园至南林工业园建设项目。S209省道大路乡界水岭至大路乡塘下段公路升级改造工程、S209厦铺镇绕镇段改扩建工程、S209省道闯王镇至G106国道九宫山镇砂垅口公路改扩建工程、S209大路乡山口至铜鼓包段原级改造、S209省道厦铺镇经杨芳林乡至江西省布甲乡公路改建工程。S358狮岩大桥至S356乌岩公路新建工程、S358省道大畈镇至慈口段原级改造工程。S415省道厦铺镇至界头塘路面改造工程。S414省道甘港至燕厦路面改造工程。

4)乡村公路改建工程。通山县大路乡山口经石门至雨山水库公路改建工程,通山县洪港镇梅家颈至太平山公路改建工程,通羊镇岭下至闯王镇龟墩公路改造工程,天梯田园新村旅游公路改造工程,通山县通羊镇泉港至闯王镇汪家畈公路改造工程,杨芳林乡高桥头至大城山张衡寺公路工程,慈口乡老屋至燕厦乡牛鼻孔大桥公路改造工程,南林桥镇高岭至杨芳林乡公路改建工程,九宫山中线改建工程,通山县大畈镇下杨村至黄沙铺镇西庄村公路改造工程,20212025年村级公路建设工程。

5)桥梁建设改造及航道疏浚工程。新建通山县慈口乡慈口至山口大桥,新建燕厦乡畅周大桥,厦铺新桥大桥,富水库区月山大桥,通山县农村公路危桥改造工程,富水航道疏浚工程。

6)客货运枢纽。新建通山县城乡新能源公交客运综合服务站、通山县一级客运站,通山县综合运输服务站,新建九宫山镇三级客运站、洪港镇三级客运站、杨芳林乡三级客运站、燕厦乡三级客运站、闯王镇三级客运站、黄沙铺镇三级客运站、南林桥镇三级客运站。

7)物流园。重点建设通山县物流园、南林物流园、山口物流园、城东物流园。

第二节 健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一、完善居民生活配套设施

推进自然生态资源公园建设。推进全域公园化改造,重点打造迎宾路区域、阮家湾区域、大路区域新城建设,提升区块公共服务功能。充分利用县域主城区现有的自然景观资源,建设城市综合性公园,提高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推进景区公园化改造,建设区域公园、公园化特色小镇、村居公园,改造美丽乡村示范村和田园综合体,构建县域公园分级分类体系。推进门户通道公园化改造,将现有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湿地公园等纳入全域公园体系,打造自然生态公园城市名片。

科学布局各类基本保障类业态,打造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重点发展品牌连锁店,鼓励各类连锁企业进社区,发展智能社区商店,支持品牌连锁企业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加快菜市场标准化改造升级,推动构建多层次早餐供应体系。积极发展以自动售卖机、蔬菜直通车等可移动商业设施,满足居民消费需求。

推动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对住宅户型设计,功能配套,新型建材节能、保温等提质增效,把节能降耗等新技术与建筑新材料相结合,把外墙节能和再生能源利用结合,对建筑物部分外墙和屋面采用光伏、光热等,有效助力“碳达标、碳中和”。

推进红色物业,创建精品社区。整合社区用房、物业用房、居民活动用房等各类空间资源,以民生需求为导向,大力推动家政服务与智慧社区、养老托育等融合发展。鼓励商贸流通业态与模式创新,推动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和跨界融合,形成线上线下全渠道满足消费需求。

培育居民绿色出行理念。推广绿色出行交通工具,加强城市绿色出行道路建设,为绿色出行提供安全保障。加强城市公园建设,打造良好的休闲娱乐场所,提升居民生活舒适度。

加强健身设施建设,改善健身休闲消费环境。科学规划健身休闲项目的空间布局,适当增加健身休闲设施用地和配套设施配建比例,重点建设一批便民利民的社区健身休闲设施,形成城市一刻钟健身圈。通过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合理收费开放等措施增加供给。满足基本健身需求。

二、加快城市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严格城乡垃圾处理制度。有序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的处理,推进垃圾收集和处理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垃圾回收和垃圾分类理念宣传,引导城乡居民树立绿色低碳生产生活理念。

严格落实城乡污水处理制度。大力推进污水收集处理管网建设,提高污水处理率。重点推进通羊河污水整治工程,尤其推进老旧小区污水排放改造工程,做好新小区污水排放规划。有序推进其他流域污水整治工程,做好污水处理设备定期巡查和维护,完善污水排放惩治制度,有效打击污水直排行为。

三、推进城市排水防洪设施建设

推进海绵城市工程,做好城市雨污分流管网改造与排水防涝设施改造建设,解决老城区积水内涝问题。总体提高城区排水标准,科学规划和改造完善城区河道、堤防、水库、排水管网等防洪排涝设施,重点加强通羊河防洪排涝设施建设。完善城市防洪设施,健全预报预警、指挥调度、应急抢险等措施,全面提高城市排水防涝、防洪减灾能力。

四、推进城镇黑臭水体治理工程建设

紧盯创建国家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示范县目标,持续推进黑臭水体管网改造、排查、检测、维修工程,对黑臭水体严重区域开展重点整治和修复。落实黑臭水体控源截污工程,重点对通羊河及9条主河道及时进行截污和清淤,加快推进水生态环境修复、生态护坡工程,实现河面无漂浮物、河岸无垃圾、流域无排污口、水质水体达标,守护绿水青山本质底色。

五、推进城市小区基础设施改造

加快老旧小区供水、排水、道路、无障碍等与小区相关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在改造中配置一些提升类的基础设施。加强公共活动场地建设,有条件的地方配建停车场、卫生室、加装电梯、活动室等。不断改善市民居住条件,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和基本公共环境,重点推进老旧社区养老、托幼、文化室、医疗、助餐、家政、快递、便民、便利店等设施建设。

六、完善城市其他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定期开展城市各类网管的检查和维护。建设智慧停车场,整合城市停车资源,开发智慧停车应用,实现信息精准推送,建设全城一个停车场完善消防安全设施,打通消防生命通道。完善养老托育、便民市场等公共设施建设。推进城市公路危桥改造工程,消除安全隐患。

第三节 完善水安全保障体系

一、推进重点水利工程建设

加快推进水利工程建设,形成安全、高效、优美的水网体系。开展河流防洪治理工程,重点加强对富水湖干流其他小流域防洪治理,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实施水库供水系统治理工程,加强富水水库、黄荆口水库等源头水库及重大蓄洪基础设施建设和修复,提高水资源保障能力。

完善农田排灌系统,建设小型水利水保设施灌排沟渠,推进雨洪集蓄、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建立优质均衡的水利公共服务供给体系。在新修坡改梯区域内新建蓄水池,与引水管道连接,全面提升灌溉保障能力和干旱灾害防御能力。

二、实施饮水安全提升工程

以水源工程建设、老旧管网改造及信息化智能化建设为重点,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实施城乡供水网延伸工程,完善城乡联供系统,加强对于供水管道的维护和管理,保障基本供水需求。推进城市供水工程提档升级,加快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做好镇村联供水厂的建设,重点推进对凤凰山水厂和桃树山水厂改造提升工程。

三、推进水生态治理工程

健全河湖长制,推进小微水体整治,加强河库水域岸线管护。积极探索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重点推进厦铺河、梅田河水生态修复工程,开展对河湖清淤和河湖两岸植被的治理工作,增强水体的自净能力,消除或减轻水体污染。建立水质监测系统,及时对水体质量进行监管。持续推进水土保持工作,控制人为水土流失,控制面源污染,实施生态清洁型治理。

四、加强水利信息化建设

建立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业务协同的水利信息化综合体系。推进水利治理体系建设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健全以防汛抗旱决策指挥、水文水资源管理、水库堤防泵站湖泊监管、水土保持监测、山洪灾害预警预报等应用系统为重点的水利信息化建设,建设较为完备的防汛抗旱减灾决策指挥、高效的水资源开发利用、优良的水生态环境保护以及先进的水利运行管理保障信息系统。

第四节 强化能源保障体系

一、加强现代能源基础设施建设

坚持节约能源优先,调整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大力推进抽水蓄能电、光伏发电、风电、生物质能等综合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稳定能源供给、发展新能源、提高能源使用效率。重点对大幕山抽水蓄能电站、洪港盘龙山抽水蓄能电站、黄荆口水库的基础设施进行完善,做好大畈核电场址保护,不断完善现代能源基础设施。

二、完善能源输送网管建设

完善天然气管道网,推进咸宁至通山天然气主管网建设,逐步实现乡镇燃气管道网全覆盖。加强对电网、分布式能源输送系统的建设,保障能源输送。加快电网改造升级,对于主要的公共场所和道路等区域增加功能性照明。增加清洁能源输送的管道等设施建设,保障清洁能源的顺利输送。

第五节 加快建设新型基础设施

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加强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提升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数字化智能化水平。

一、推进基础网络工程建设

重点布置5G,提升网络覆盖面。加大推进5G、人工智能、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新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县域中心城区、各乡镇、工业园区、物流园区、重点企业、重点旅游景点、重点公共文体场馆等区域全覆盖,对于有迫切需求的区域优先进行5G网络覆盖。五年内,力争全县建成4505G基站,城区室外覆盖率力争达到85%

规划建设智慧城市专网。在城区建设大数据重点项目,提升通山云计算服务、数据存储能力,加强对省市数据的互联共享,充分利用大数据平台,做好5G在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教育、智慧养老等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应用。坚持政务外网、业务专网、物联网、工业互联网融合发展。加强企业信息化智慧化改造,探索建设智能工厂、智能车间和智能生产线。

加强光纤宽带、窄带物联网等建设,城市光纤到楼入户、并加快向自然村延伸,农村宽带入乡进村、创新宽带应用,以推动县域宽带基础水平和应用水平的提升。

二、推进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建设工程

建立工业互联网可视化平台,将数字技术应用到企业生产中,实现对关键设备全生命周期、工艺全流程的数字化、可视化管理。建立安全生产监管平台,将人员、设备及物质等要素进门网络化连接,实现智能化调配,增加企业与外部主体之间的协同联动,降低生产风险。建立智能化管控平台,开发相关智能化软件和应用,提升安全生产的可预测性。

三、搭建信息化平台

完善政务服务工作平台。建设实时交通共享平台,在信息平台上设计县域内部交通拥堵查询、公交路线换乘查询,与县域外部交通信息平台对接,实时把握内外部交通动态。以政务信息、企业信息、旅游信息、乡村发展、交通运输等信息化建设为重点,纳入其他的居家养老、劳动技能培训、社会保障等模块纳入,提高信息化水平。



第八章 筑牢生态本底

打造绿色发展新样板


坚持生态立县战略,巩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成果,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成湖北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试点县,争创国家园林城市、全国两山理论实践创新基地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将通山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生态优美、宜居宜业的美丽家园。

第一节 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落实三线一单(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负面清单)硬约束,推进资源能源全面节约,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为推动通山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绿色支撑。

一、建立“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

规划期内,全面完成生态保护红线勘界定标,严格落实生态保护红线方案和管控要求。明确县域大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和土壤环境风险防控的底线目标,实施环境分区管控。完善能源(煤炭)资源利用、水资源利用和土地资源利用的上线目标,提升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吸收借鉴《湖北省咸宁市三线一单编制成果》,在优先保护、重点管控和一般管控三类环境管控单元基础上,构建符合通山实际的环境分区管控体系,维护区域生态环境安全。建立整体和各个环境管控单元的双维环境准入负面清单,明确禁止和限制的环境准入要求。

建立三线一单数据共享平台,以三线一单为导向促进城镇化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将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要求融入空间布局、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等多层次多领域,推动经济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争创全国碳达峰、碳中和先行区。

二、推进资源能源全面节约,实现产业绿色低碳发展

系统谋划产业绿色低碳建设方案。深入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改革,加快调整能源结构,增加清洁能源供应,建立行业、企业绿色发展激励约束机制。强化节能审查约束机制,逐步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节能降耗。逐步建立全县碳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和分解落实机制,建立增加林地、和湿地碳汇的有效机制。鼓励企业开展资源综合利用,支持企业进行能效提升、清洁生产、工业节水等技术改造,从源头上减少工业三废。推进农业节水改造,推广先进灌溉技术及节水栽培技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有机种养产业为基础,加快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废弃资源综合利用,形成以延伸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链为主的农工复合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加快推动产业绿色转型和重污染企业退出进度。强化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和处理,积极推进一般工业固废项目建设。

三、树立绿色环保理念,引领民众生活绿色化

牢固树立绿色环保理念,加大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宣传力度,积极引导社区居民群众参与垃圾分类行动,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优化垃圾分类投放模式,对具备定时定点分类投放的小区逐户上门发放分类投放告知书,帮助居民准确分类与正确投放。

加强禁塑工作的组织领导,积极构建长效监管机制。加大禁塑宣传教育力度,分行业、分种类加快推广使用全生物降解塑料制品。

四、扎实推进绿色机关、社区和校园建设

建立完善绿色办公监督考核机制,引导广大干部职工率先垂范,将绿色环保意识融入到日常工作中,将低碳办公理念落实到实际行动上,争做节约节能典范;鼓励职工间互相学习、互相促进,以自身模范行为带动和影响身边人,大力营造绿色机关建设的良好氛围。按照节能标准,逐步淘汰县各级机关单位高耗能的计算机、打印机、空调等用电设备,扎实推进集约化、智能化、规范化的绿色机关建设。

培育社区绿色文化,鼓励民众注重环保、绿色消费、节约资源,积极践行绿色生活方式。推进社区基础设施绿色化,营造社区宜居环境,提高社区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扎实推动安全节能、设施完善、管理有序的绿色社区创建。

普及大中小学校园生态文明教育,推进绿色校园文化建设;引进先进技术,加强智慧校园和绿色校园建设,争创绿色校园。以推进绿色机关、绿色社区和绿色校园行为促进全县生态文明建设。

第二节 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深入贯彻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要求,落实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发展理念,高质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高标准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现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高质量。

一、持续推进蓝天保卫战

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淘汰落后产能,积极推进能源结构优化调整和运输结构调整,增加清洁能源供应,严格落实《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要求,严格控制扬尘污染,确保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实现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减排。提高全县空气质量,确保县城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省市考核要求。深化工业源大气污染防治,建立覆盖所有固定污染源的企业排放许可制度,持续推动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开展重点行业VOCs治理和散乱污企业综合整治,严厉打击污染违法行为。建立县级能源平衡表和化石能源碳排放核算体系。推动重点排放单位健全能源消费和温室气体排放原始记录和统计台账,扩大实行重点企事业单位温室气体排放数据报告制度实施范围,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二、持续推进碧水守护战

强化饮用水水源保护,持续开展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专项治理,全力保障饮用水源地安全。加强入河排口综合整治,持续实施入河排口综合整治,编制一口一策整治方案。加强河流湖库综合整治,实施富水流域治理工程,改善湖泊与水生态环境,实现河湖长治久清

专栏8-1 污染防治重点工程项目

大气污染防治工程。严格执行大气污染物特别是排放限值,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推进能源结构优化调整,大力实施产业结构调整,深化工业源大气污染防治,推进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防治,实现大气精细化治理。重点建设景源生物VOCs40T 燃煤炉烟气治理项目。

土壤污染治理工程。实施通山县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项目,委托第三方机构,全面筛查通山县土壤污染重点行业企业,开展信息采集、点位布设,完成重点企业土壤污染调查信息采集,摸清全县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状况。实施通山县

污染地块风险评估项目,对通山县污染地块进行风险评估工作,编制风险评估报告并完成审批,确定全县需要进行土壤修复治理的地块名单。针对锦云矿业、盛华新能源、武钢森泰、艾星锑业、腾达矿冶、燕厦乡南洞村非法提炼钒遗留厂址,实施重点企业用地污染防治项目。对通羊镇泉港村泉下煤矿、九宫山镇富有村白水洞水库、陈胜煤矿及周边开展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工程,修复范围涉及通羊镇泉港村泉下煤矿周边耕地1554 亩(其中水田面积788 亩、旱地面积766 亩)及九宫山镇富有村白水洞水库陈胜煤矿周边耕地200亩的土壤区域。

水污染防治工程。加强富水源头治理,实施富水湖增殖放流工程。开展河湖水生态修复行动,对河湖水系进行整体保护,增强水体的连通性。重点围绕厦铺河、梅田河、洪港河、横石河、通羊河、南林河开展环境保护,分别有序实施厦铺河饮用水源地上游生态修复工程、梅田河流域下游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洪港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横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通羊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工程、通羊河水系连通及水生态修复工程和南林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工程。持续实施入河排污口规范整治项目,对现已排查出的187 个入河排污口进行全面规范化建设,同时持续性对全县辖区内所有入河排污口进行全面排查并按照排污口建设标准进行整治。开展“百吨千人”饮用水源保护区规范化建设。推进通山县城镇污水提质增效工程项目实施。

固废污染防治工程。推动通山县城乡生活垃圾分类终端处理(317站)和通山县城乡一体化生活垃圾分类及收运系统建设工程实施,加强固体废物综合处置。严格落实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加强医疗废物分类管理和无害化处理,做好源头分类,建设通山县医疗废物暂存转运中心和通山县生态型垃圾处理站。在全县范围内择优建设一座垃圾分类焚烧发电厂,逐步推行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十四五”期间,实现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率98%以上,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率90%以上。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5%以上。

深化工业污染整治,围绕工艺节水改造和污水处理设施升级改造,持续推进农副食品加工、医药制造等废水排放重点行业专项整治。强化城镇生活污染治理,加快推进城镇污水提质增效工程项目,改造城镇污水管网,新建15KM 三座提升泵站、污水管网地理信息(GIS)及相关配套设施,确保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优于一级A排放标准。

集中治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结合长江大保护十大标志性战役,以发展绿色农业为导向,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分别推进种植业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水产养殖污染治理以及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工程。积极防治地下水污染,健全地下水环境监测网络,重视地表水、地下水污染协同防治,有序推进城市修补和海绵城市建设。

三、持续推进净土保卫战

加强土壤污染来源控制,防范建设用地新增污染。对于排放重点污染物的新、改、扩建项目,提出防范土壤污染的具体措施和环境监管要求。严防矿产开发污染土壤,预防重点行业企业土壤环境风险。管控建设用地开发环境风险,全面启动全县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逐步建立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质量调查制度,有序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严格保护农用地土壤环境,全面落实严格管控,着力推进安全利用。实施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工程,强化工矿废弃地土壤修复的环境监管。

四、加强生态保护与风险防控,维护生态系统健康安全

提高自然保护地建设水平。多渠道筹措保护地管护基础设施的建设资金,积极争取社会资金投入,积极探索加强自然保护地建设、管理的有效经验和模式,提高规范化管理水平。

构建长江经济带生态廊道。妥善处理江河湖泊关系,形成人水和谐的水生态体系、水清岸绿的水环境体系、水动水美的水景观体系。实施通山县退化防护林建设工程,优先改造生态区位重要、退化严重、遭受重大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和森林火灾危害的人工防护林。因地制宜推进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逐步改善重点地区防护林退化情况,提升防护林整体质量和生态防护效能,构建长江中下游南岸重要的绿色生态屏障。加强富水湖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继续贯彻落实长江十年禁捕行动,强力推进富水湖退捕禁捕工作,建立以富水湖湿地公园为主体的湿地保护体系。加强生物多样性栖息地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能力建设。

加强水土保持建设。通山县属于幕阜山水涵养型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鄂东南山地丘陵保土生态维护区和幕阜山省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继续加大石漠化治理力度,针对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水土保持林、经济林、坡改梯、坡面径流调控等分类综合治理,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针对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重点保护好现有林草植被、水利水保设施,以封育保护为主,将重点预防区商品林地中的非重点商品林地逐步改变为公益林,在主要饮用水源地所在的水库集雨区,强化水源涵养林建设。

第三节 创新生态文明体制机制

围绕推进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强化组织领导,建立协调机制,创新生态文明体制机制,促进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一、坚持规划引领,不断完善生态制度体系

坚持规划引领,在《通山县生态创建规划》、《通山县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系列规划的基础上,各部门各司其职,合力联动,全力实施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创建,确保创建工作有规可依、有章可循、常态高效。不断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一把手工程和一岗双责的落实,保障河湖林长制落地见效、完善生态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对工业园区规划和建设项目依法依规开展环境影响评价,用制度保障创建工作成效。

二、创新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

按照谁保护、谁受益,谁改善、谁得益的原则,完善生态环保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对幕阜山区重点生态功能区内森林生态系统质量维护和提升相关项目的补偿探索,创新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充分发挥通山碳汇交易试点县引领创新作用,积极推进林业碳汇交易,创新碳资产管理、碳保险等相关金融产品。

三、持续建立健全流域生态补偿机制

加大对富水湖水域生态系统质量维护和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水生态修复工程等提升相关项目的补偿探索,推动形成成本共担、效益共享、合作共治的流域保护和治理长效机制。逐步有序建立政府引导、市场推进、社会参与的生态保护补偿和生态建设投融资机制。

四、扎实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积极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多措并举保障该机制全面落地落实。立足通山县域生态系统组成与结构特征,建立与GDP相对应、充分衡量生态系统状况的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标准,为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提供实践依据。持续强化耕地质量保护提升、推动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落实农药化肥管控制度,切实保障农产品质量和产地环境安全,确保生态农业健康发展,突出通山生态产品价值开发机制。打造集配型龙头企业,强化农超、农商、农校对接,建立稳定的产销直供渠道,提升生态农产品在省内及周边地区的市场占有率,畅通生态产品价值市场机制。严格生态资产确权机制,分阶段组织开展水、森林各类自然资源资产统一确权登记工作,划清产权主体、权属边界,为推进生态价值实现提供基础支撑和产权保障。严格生态保护治理机制,出台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确保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减、功能不降。

第四节 强化生态文化引导融合力

因地制宜,培育和弘扬能够凝聚民众生态共识、优化生态服务、激励生态参与的生态文化,助推通山生态文明建设。

一、加强生态文化宣传教育

大力构建形式多样的生态文化传播平台。充分发挥县主流媒体引领作用,并利用新媒体随时随地传播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创建过程和成果,不断增强群众的生态价值共识与生态情感认同,提升群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引导和激励群众积极参与到生态保护行动中来。

实施生态文明价值观教育。把生态文明观念、生态道德以及生态法治教育融入组织生活、融入群众生活、融入学生课堂、融入村规民约。通过核心价值观普及和教育引导全县人民,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发展理念。

二、夯实生态责任担当

强化政府生态责任担当。明确在生态文化建设中的定位,牢固树立绿色发展新理念。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切实增强加快通山山通水富、绿色发展的通山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创新生态为主的决策机制和生态环保否决机制,形成政府自我约束机制,强化政府的生态责任担当。

落实企业生态责任担当。引导企业把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理念、构建生态文化作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指导思想,贯穿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方面。扶持企业提高生产能力,持续推动碳减排碳转换,积极践行碳中和。提升企业管理者的生态文化素养,加强生态文化学习,培养生态意识、生态思维,强化生态文化理念。提升企业员工的生态观念和环保意识,促使他们的生态保护行动逐步实现由强制到自觉、由他律到自律的转变。建立健全企业的生态管理制度,把生态发展目标纳入企业改革发展的长远规划,构建企业的生态管理机制、生态创新机制和生态发展机制,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

培育公民生态责任担当。创新民众参与生态保护实践机制,通过监督企业生产、督促乡镇和部门落实生态政策等实践活动,不断激发民众保护生态的自觉性。完善法治,通过立章建制,确立公民环境权益,保障公民知情权,并建立公民诉求表达机制和环境权益诉讼机制。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和反馈信息机制,确保公民参与环境保护落到实处,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度和公信力。在全社会营造生态道德教育的环境和氛围,以喜闻乐见的教育方式,教育引导广大群众转变观念,提高环保意识,积极参与各项环境保护行动,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进一步改善环境质量。




第九章 全力保障改善民生

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直接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第一节 推进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创业

持续扩大就业规模,继续拓展就业渠道,保持就业稳定增长。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对就业工作的冲击,坚持就业优先,完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和扶持政策。

增强自主创业激励,为创业者搭建创业平台。建立健全政策扶持、创业服务、创业培训三位一体的创业带动就业工作机制。建立以市场配置为主要动力的非正规化就业模式,引导传统行业以就业创新带动产业升级。十四五期间新增城镇就业人数280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1%以内;引导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人数3500人。

大力发展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现代职业教育,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培育一批工匠人才。促进职业培训机构与企业合作,提升企业骨干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重点开展紧缺技能型人才的培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建立健全职业培训补贴与培训质量、促进就业效果挂钩机制。

加强创业孵化基地、创业园区和众创空间等新型创业平台建设,为返乡创业人员提供优质的创业环境和便利平台,引导和扶持更多人员返乡创业。以园区招工为抓手,提升企业的招工用工规模,促进农民工返乡就业。

深入开展劳务协作转移就业,发展社区生活、家政、托育、养老等吸纳能力强的服务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从市场准入、企业设立、投融资等方面加大对城乡创业主体的支持力度,鼓励有创业愿望的劳动者实现创业。

做好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城镇困难职工、退役军人、残疾人等就业困难人员等群体就业工作,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提供项目推介、创业培训、开业指导、小额贷款扶持、后续跟踪等一条龙服务,构筑绿色通道和创业平台。开展评选表彰活动,大力宣传创业典型,发挥典型引导和示范作用,建设创业文化,营造创业氛围。力争到2025年全县新增创业2000人,带动就业6000人。

做好重点企业用工服务,规范招人用人制度,健全公平就业的监督机制。继续强化人社系统信息化、人社基层平台、人力资源市场等平台服务,夯实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优先服务和帮扶在就业和创业中遇到困难的残疾人。加大劳动保障监察力度,依法规范企业用工行为,进一步规范劳动条件和环境,落实最低工资标准。健全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建立劳动争议基层调解组织和行业劳动人事争议调节组织。

第二节 实施教育优先战略

坚守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围绕教育兴县、建设鄂东南教育强县目标,建立完备的县域教育体系,推进城乡教育资源一体化,实现更高水平、更有质量的教育现代化,让教育成为万千通山孩子的第一希望、通山未来发展的第一支撑。

着力发展学前教育。科学布局普惠性幼儿园,大力发展公办园,完善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管理机制,推进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扩大学前教育覆盖范围,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3%以上。规范社区配套幼儿园建设使用,规范社会力量办学,着力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加大对公办幼儿园经费投入和师资编制的保障力度。到2025年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50%以上,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85%以上。

统筹发展城乡义务教育。在新城区新建一所初级中学,全面推进城乡学校提质改造,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确保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100%,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8%以上。整合城区实验初中、实验小学、通羊一小、通羊四小、通羊五小等现有资源,扩大城区学校承载量。增设通山一中附属中学,全面消除大班额。严格实行免试就近入学政策,将优质普通高中招生名额按不少于2/3的比例均衡分配到县域各初中学校。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进一步加大对贫困家庭教育帮扶力度,创新特困家庭子女义务教育阶段集中帮扶新模式。建立健全防止与控制学生辍学和动员辍学学生复学机制,全面消除辍学现象。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在校人数占义务教育在校生总数的比例控制在5%以内。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双减工作部署,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优化提升中小学课后服务,规范治理校外培训,加强城乡义务教育协同建设,高质量落实双减政策。进一步加强中小学“五项管理(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管理),着力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让更多通山孩子通过优质教育改变命运,实现人生跨越,到更广阔的天地去展示自我和通山风采,也为通山未来发展汇聚更多资源要素和宝贵财富。

创优发展高中教育。扩大高中学校办学规模,鼓励高中学校错位办学、特色办学,推进普通高中教育优质+品牌发展。实施普通高中提升计划,优化高中阶段招生结构,实现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大体相当。力争到2025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3%以上,高考一本、本科达线率逐年突破提升。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充分总结借鉴学分银行的创新意义,不断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推动产教深度融合。重点发展大健康产业,以养护人员培养为核心支撑,推进专业护理人员资质认证体系发展,建设华中地区最大的护理专业教育基地。重点布局健康养老养护人才的培养,疏解武汉养生养老等社会服务方面的压力,增加养老服务技能培训,积极参与咸宁护理品牌建设。开设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班,努力使劳动年龄段内残疾人平等接受职业教育。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深化县管校聘改革,均衡配置城乡教育资源。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加强公共实训基地建设,不断提高职业学校教育质量。依法规范民办教育的招生和自主培养。

建立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效衔接的终身教育体系。转变培训方式,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师培训的有机融合,实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研修。加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建设,开展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促进教师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建设县域全民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建成覆盖全县的终身学习网络和区域性学习中心。

加快发展信息化教育。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基本实现数字校园覆盖所有学校,提升校园智能化水平。贯彻《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规范》,推进教育教学、教育管理、教育评价、生活服务的全面应用。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采取“云++端”架构模式,建立教育APP备案和选用制度,打通教育APP向网络学习空间推送路径,推进学校和师生通过网络学习空间应用各类系统。

第三节 建设“健康通山

始终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积极创建省级卫生城市,打造健康中国通山样板

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加强基层防控体系建设,突出抓好医疗设施补短板工程,提升传染病防控和应急处置能力,健全完善常态化疫情防控机制。建立完善全县统一指挥调度的应急救援机制,县级设置独立的急救中心,各乡镇卫生院设置急救站,打造中心城区10分钟、非中心城区15分钟、农村地区30分钟急救圈。县人民医院住院楼二期、县妇幼保健院整体搬迁工程项目竣工投用。

坚持基本医疗卫生公益属性,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快优质医疗资源合理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构建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才队伍建设,实现每个村卫生室至少配备一名大学生村医的目标;全面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全县所有社区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达到基本标准,20%乡镇卫生院达到推荐标准;加快促进分级诊疗制度的建立和落实,构建区域协同服务模式,推进面向基层、偏远农村的远程医疗服务体系建设。

加强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建成以中医院为主体,其他类别医院中医药科室为骨干,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中医门诊部和诊所为补充,覆盖城乡的中医医疗服务网络,切实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加快实施中医药康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积极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完善中西医协同应急救治机制,将中医药机构和人员纳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健全中西医并重、中西医结合和中西药并用的卫生应急处置机制。

深度融入323”攻坚行动,持续深入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不断提高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建立完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网络,进一步加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工作,努力建成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进一步加大地方病和职业病防治力度,不断完善职业病监测预防控制体系,进一步巩固消除地方病工作成果。

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传承普及民俗民间传统运动项目。推进群众体育社会化、竞技体育市场化、体育产业一体化,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落实一场两馆、乡镇(街道)运动中心、村(社区)文体广场等项目建设,补齐公共体育场地设施短板。推进公共体育设施、学校和企事业单位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落实低免服务政策。推广群众体育运动,鼓励发展高山滑雪、峡谷漂流、山地自行车等山地项目和游泳、龙舟、赛艇、皮艇比赛等水上项目,推动健身跑、跆拳道、足球、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等项目发展。在新一届省运会周期初期、全运会周期备战期扬长避短地选择错位发展道路,优先发展武术、攀岩、门球、棋类等小众体育项目。制定完善校园足球发展实施意见,积极培育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建立小学、初中、高中三级联赛机制,普及社会足球发展。建成群众体育公园,办好咸宁市第三届运动会,争创全国全民健身运动模范县。

深入实施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积极倡导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建设健康城市和健康乡村。开展环境综合整治为主的爱国卫生运动,加大公共场所清扫保洁力度,做好公共交通工具的病虫害防治工作。推动健康素养提升行动,构建健康科普知识发布和传播机制建立居民健康积分奖励制度,制定实施全民营养计划,引导居民形成科学的膳食习惯。加大控烟力度,全面实施公共场所室内禁烟,开展戒烟服务。加强心理健康专业人才培养,完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推动社区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建设健康知识宣传和科普基地,开展健康城镇、健康单位创建行动。

第四节 促进文化事业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繁荣文化体育出版事业,争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全国全民健身运动模范县、省级文明城市。

一、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民族宗教、教育等重点领域和互联网阵地管理。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话语权、主动权,加强主阵地建设,持续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强化党的创新理论武装,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提升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水平。争创省级文明城市,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城市文明程度、市民文明素质双提升。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所)建设,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牢牢占领基层思想文化阵地。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开展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宣传教育。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增进家庭幸福和社会和谐。弘扬伟大抗疫精神,讲好通山改革发展故事。

二、保护传承地方特色文化

继承和弘扬红色革命文化。加强红色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加大红色遗址的普查、重建、扩建、管理、维护力度和资金投入,加强革命领导人故居、著名烈士墓、重大事件遗址纪念馆等建设与保护力度,建设全国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诞生地、圣庙红三军团司令部旧址、王明大夫第通山秋收暴动指挥部旧址、冷水坪鄂东南道委、湖北省委旧址等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完善地方文化传承保护体系,健全非遗资源档案和数据库。坚持保护第一、合理利用的原则,创新开展文物保护开发,完善文物五有一处一策工作机制,加强文化遗产的创新性转化和创造性利用。开展新一轮非遗资源普查,实施濒危项目和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大力培养通山木雕、通山竹雕、通山采茶戏、李闯王传说等国家级、省级、市级非遗项目传承人,探索传统非遗文化元素与现代旅游、制造业融合,扩大非遗文化的影响力和生命力。

三、提升文化事业发展水平

丰富公共文化供给,推动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事业蓬勃发展。实施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创作一批文艺精品。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实施全媒体传播工程,提升融媒产品制播能力,做强县级主流媒体、新媒体。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抓好四馆免费开放,常态化开展全民阅读、红色文化轻骑兵等惠民活动,最大限度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用好红色文化、闯王廉政文化、古民居文化、通山山鼓、采茶戏等文化资源,创作体现传统文化、反映时代精神、深受群众喜爱的文艺精品,推进文旅融合发展。推动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建设,实施智慧广电工程。

四、促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大力实施文化企业培育工程、文艺精品创作工程、产业基地建设工程、文化科技转化工程、文化品牌塑造工程、文化市场促进工程六大工程,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产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促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设文化小康通山。推动出版发行、影视制作、工艺美术、印刷、广告服务、文化娱乐等产业转型升级,鼓励演出、娱乐、艺术品展览等业态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加速发展数字出版、动漫游戏、创意设计等新兴产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推进通山木雕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产品转化和市场开发,打造一批本土文艺工艺领军企业。

第五节 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及时解决群众的基本生活困难,织密扎牢基本民生保障安全网,进一步提高社会救助兜底保障能力。

建立健全城乡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信息机制,完善低保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强化低保、特困孤儿、临时救助等社会救助保障措施,进一步提升服务能力和保障水平,实现应保尽保、应救尽救。完善分层分类和城乡统筹的社会救助体系,加快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制度健全、政策衔接、兜底有力的综合救助格局,完善以基本生活救助、专项社会救助、急难社会救助为主体,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的救助制度体系。规范基本生活救助标准调整机制,合理制定低保标准和特困人员供养标准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完善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积极发展慈善事业,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开展社会互助、志愿服务和慈善活动。

严格落实五有(有机构、有编制、有人员、有经费、有保障)要求,继续推进和加强退役军人县、乡(镇)、村(社区)三级服务保障体系建设。深入落实《烈士纪念设施规划建设管理维护总体工作方案》,实施通山县烈士陵园等纪念设施升级改造。

健全养老服务体系,完善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推动乡镇农村福利院、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老年健康养老服务基地建设,发展普通商业养老保险,不断优化养老服务供给结构、持续改善养老服务质量。完善养老服务支持政策,推进老年宜居社区建设和养老服务设施分级分层建设。健全互联网+养老服务模式,支持家庭承担养老功能,推动养老企业专业化、规模化、连锁化、品牌化发展。推进特困供养服务机构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力争实现乡镇农村中心福利院县级直管。到十四五末期,提升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达到60%以上,生活不能自理特困人员集中供养率达到60%以上。

关爱青少年教育成长,建设未成年人保护中心。深入贯彻落实《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和《湖北省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要求,做好相关监测指标的统计,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引领广大青少年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青少年心理健康辅导和服务水平,积极扩大青年体育参与规模和效应。提高青少年法治观念和法治意识,进一步净化成长环境。

切实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建设县级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编制2021-2030年《通山县妇女发展规划》和《通山县儿童发展规划》,并做好相关监测指标的统计和督导工作,促进妇女儿童事业迈向新台阶。

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提高人口素质。落实中央及省市相关人口政策文件,完善生育政策配套措施,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扩大婚检、孕检、产前筛查和新生儿筛查等服务供给能力,提高出生人口质量,增强生育政策包容性。发展普惠托育服务,构建生育支持、幼儿托育等家庭发展服务体系。以政府为主体,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支助困境儿童和留守儿童的基础生活保障、基础医疗保障,建立孤儿养育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完善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保障政策。全面推进儿童福利机构全覆盖,加强对孤残儿童、困境儿童和留守儿童的精准救助保障和工作领导协调。



第十章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激发现代化市场体系活力

第一节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一、深化放管服改革

简化审批流程,持续简政放权。以放管服改革为抓手,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构建现代化治理体系。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逐步实现非禁即入。重点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清单制度、税费制度改革,做好后续监管和服务。通过完善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制度,巩固现有成果,加强清单的规范管理,统一规范清单制定,使清单更加科学规范,便于操作。

优化企业发展环境,构建亲清型政商关系。健全市场体系基础制度,坚持平等准入、公正监管、开放有序、诚信守法,形成高效规范、公平竞争的县域统一市场。始终秉承重商、亲商、安商、富商的理念,坚决落实支持中小微企业18优化营商环境30,以良好环境稳定企业预期和信心。推进县级领导联系服务企业常态化,严格执行十必须十不准规定,对损害营商环境行为严格追责问责,积极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当好有呼必应、无事不扰“店小二”

创新服务方式,实现政务服务转型升级。大力推进互联网+”建设,实施企业开办210”标准,不动产登记一窗受理、并行办理等一批突破性、引领性的改革举措,推动行政许可审批流程再造、空间再造、监管再造,进一步减环节、简材料、压时限,推行网上办、预约办、延时办、容缺办、帮代办等服务,使服务更好、效率更高、获得感更强。以综合服务为核心打造政务服务平台,建立纵贯各级政府、横向互联互通的综合服务平台。

二、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加大金融市场对企业支持力度,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培育为企业服务的金融主体。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不断优化要素保障,切实减轻企业负担,保障企业合法权益。建立健全通山县金融信用体系,做大做强县级担保机构,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银行信贷政策、生产经营正常、临时性资金周转困难的企业提供担保服务或过桥资金,切实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创新金融服务模式。研究探索担保、信贷、保险等多种融资模式。搭建融资对接便捷平台,设立民营小微企业首贷续贷中心,集中受理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首贷、续贷申请,进行政策解答、融资咨询、业务受理、初步调查等“一站式”金融服务。严格履行首问负责、限时办结等要求,进一步推动企业享受便利化金融服务,提高企业融资效率,形成政务服务+金融服务的创新模式,提升小微企业首次贷款获得率和小微企业“续贷”覆盖率。

完善金融风险补偿政策。政府投入融资风险补偿金,与银行合作开展类似经保银贷助保贷兴农贷等金融产品。开展科技型企业知识价值信用贷款和企业商业价值信用贷款试点。积极推进县属国有担保公司实行分类改革,重点强化政府性融资担保支持,通过政策性担保的方式为更多缺乏抵押的民营小微企业获得贷款。

三、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擦亮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品牌,建设信用通山,把诚信建设作为改善营商环境建设软实力。加快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数据联通,发挥各种社会力量作用,汇聚信用体系建设合力。充分发挥社会团体、行业组织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的积极作用,不断完善社会监督制度体系,为社会组织参与社会信用建设提供法律依据和制度安排,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鼓励和调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共同推进,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信用监管的强大合力。

第二节 大力推进区域协同

全面加强与周边区域的协同力度,加快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促进与毗邻区域规划统筹衔接同编、基础设施联通同网、产业转型升级同链、生态文明合作共建、民生服务资源共享、科技创新平台共创,积极协同周边县市共同打造中部开放发展新高地。

一、加快融入武汉城市圈和长江经济带建设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合作。重点推进武咸同城以及武汉城市圈同城化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进铁路、高速公路、航运设施建设,建设武汉、南昌、长沙两小时经济圈,推进产业对接、要素对接。做好高速公路、普通公路的规划和建设对接,消灭毗邻地区断头路。积极协同周边县市共同推动武汉至通山至南昌高铁、咸九高速和鄂咸高速延伸线等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加快建设。

推进产业协同创新发展。重点发挥通山大健康产业优势、旅游资源优势,通过幕阜山药谷品牌,加快全域旅游建设步伐,加强旅游+健康产业发展合作,积极对接武汉城市旅游圈,建成武汉市民的旅游目的地。推进区域市场一体化,实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推动跨行业、跨地域的商品市场互联互通,促进产品和服务供给升级,加快推进教育、医疗、公共交通、养老基本公共服务等九同工程,促进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普惠化。

二、深度融入幕阜山绿色产业带

加强文化旅游合作。推进通山与周边县市联动,建设观光农业和旅游康养产业示范样板。组织开展红色旅游、名胜古迹游和跨省风情游,打造多类型的旅游组团和精品路线,如环幕阜山旅游组团,构建跨区域旅游协作网。在旅游规划、旅游宣传和旅游标识牌率先突破,探索跨区域旅游一票通

加强生态环保合作。重点加强幕阜山区植被保护、水资源保护和综合治理以及大气污染防治等方面的合作,积极开展生态合作项目。联合开展幕阜山区生态环境的监测,探索区域性的环保联防联控机制,提高跨区域环境污染处置能力,协商协调重大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统筹规划重大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探索在重点生态功能区与城市化地区、生态保护区与受益地区之间建立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体系,并以GEP为主要依据建立武汉城市圈生态补偿制度和有关激励机制。

三、全面融入中三角

加强商贸市场合作。与修水、武宁等区域联合,打通省际联系通道,积极开展跨省合作交流,打造鄂赣协作的重要节点。以鄂赣边贸组织为核心,积极培育、引入和发展各个领域的商贸组织;举办经济贸易洽谈会、展销会,推介周边县市各地的名特优产品;支持洪港等镇发展商贸物流,打造辐射鄂赣两省毗邻地区100公里商圈的商品物资集散中心。推动各类审批流程标准化和审批信息互联共享,探索建立规则统一开放、标准互认、要素自由流动的市场环境。

四、积极融入国内大市场

加强产业协同合作。有序承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壮大劳动密集型产业。不断深化需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大做强支柱产业,提高产业竞争力。坚持走武咸赤同城一体化发展的路子,主动承接光谷创新大走廊功能外溢,将武汉科创优势转化为通山发展优势,推动先进制造业、光电子信息产业的建链、延链、补链、强链,推进合作园区建设,推进产业及产业链关键环节向通山梯度转移,打造武汉咸宁产业协同创新发展新高地。

第三节 积极扩大对外开放

坚持高水平走出去高质量引进来并重,构建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提高经济外向度。

借力高速、高铁等对外大通道,积极主动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依托通山特色资源,扩大农产品、石材、电子信息产品的出口规模,提高产品附加值,培植出口品牌,拓宽出口渠道,扩大本地优势产品的出口份额。多渠道吸引外资,持续优化外商投资环境,不断深化拓展投资空间。

稳步推进外贸市场主体培育。对标先进地区,借鉴政策补贴、营商环境构建、体制机制完善方面的具体对策措施,全方位支持企业走出去,加快建设“一站式”对外贸易综合服务体系,稳步推进外贸市场主体培育。

培育外向型经济发展新动能。支持企业开展云展示”“云对接”“云洽谈等贸易投资促进活动,协助企业开展宣传推介。探索共享订单”“共享工程“共享工人”等新模式,引导企业共同抵御风险。

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倡议,与俄罗斯及中亚各国,开展教育、卫生、科技、文化、体育、产业等领域合作。依托瑶山红茶历史文化品牌,积极参与万里茶道世界文化遗产跨国联合申报,广泛参与国际茶产业会展、广交会、进博会、华交会、机博会、东盟博览会、南亚博览会、亚欧博览会等。

争创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培育新型贸易业态,建设外贸综合服务平台、数字化贸易平台,加强数字服务出口基地建设。打造跨境电商产业集聚,积极推进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

第四节 不断释放改革红利

一、持续释放改革红利

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持续深化推进农业农村、要素市场化配置、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释放更多发展动能。

持续深化社会全方位改革。重点推动营商环境、农业农村、食品安全、旅游、核心区建设、国资国企、民营经济、生态环境等重点领域改革,持续深入推进教育、医疗卫生、乡村振兴、农业综合水价等民生领域改革,加强宣传文化体制改革。抓好重大改革试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力争通过试点为面上改革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

持续推动国有企业改革。更实举措壮财政,强化税源开拓,严格矿权设置,全面实行整合和新设矿权国有平台持有,将资源变资产、资产变收益。推进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改革,加快组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集团,整合资产资源,统一运营县属国企,推动各类国有资产资源向县属国企集中,着力构建国有资本运营平台管资本、县属国企聚焦主业抓实施的“1+N”发展格局。

持续为改革问计问策。进一步健全改革方案和举措研究制定、论证审核、督办督察、跟踪问效的全链条运行机制,推动改革系统集成、协同高效,提高改革工作科学化水平。进一步创新开门搞改革的制度机制,支持基层探索创新、开展差别化探索,完善改革咨询制度、发挥专家学者和社会各方面作用。

二、落实改革主体责任

抓住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落实的关键环节,压实各方面改革主体责任。将各项责任落细落小落实,确保工作有人抓、问题有人管、责任有人担。坚持班子带头、书记带头、领导干部带头,牢牢抓住“关键少数”。注重权责公开、内控制约和总结推广,形成责任到边、传导有力、力度不减的责任落实体系。

抓好改革落实。不断强化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切实担负起抓改革的政治责任,集中精力抓改革的整体推进、督促落实。支持基层探索创新、开展差别化探索,对于符合党中央要求、符合通山实际、符合群众需求的改革,坚决改、大胆试,以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困难。

加强督察考核。全力以赴抓改革,确保每一项改革举措落到实处、见到实效,努力让人民群众有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三、营造改革浓厚氛围

组织好对中央重大改革部署的宣传解读,动员各方面力量齐心协力推进改革。加强对全面深化改革特色亮点、先进典型的宣传和激励,鼓舞党员干部锐意改革创新的热情和干劲,推动形成全县上下思改革、议改革、谋改革、推改革的浓厚氛围和强大合力。

按照服务国家发展、激励改革创新、突出价值导向、做到公开公正的原则,坚持质量优先、宁缺毋滥原则。认真组织做好宣传工作,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激励各方面对标先进加强学习,全面深化改革创新,切实增强荣誉感、使命感和责任感,带好头、作表率,在全社会凝聚起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全面推进通山建设的磅礴伟力。

第十一章 统筹发展和安全

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

第一节 构建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坚持党建引领,牢牢把握社会治理核心是人、重心在城乡社区、关键是体制机制创新的总要求,着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优化乡镇机构设置,推进行政执法权限和力量向基层延伸和聚集。推动互联网+党务政务服务向基层延伸覆盖,建成集党务、政务、村(社区)务、商务和社会服务于一体,覆盖广泛、集约高效的党群服务中心,构建线上线下服务新格局。

完善村(社区)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逐步实现基层协商制度化和规范化。完善社区管理体制机制,推行社区治理12345”工作法,规范社会党组织设置,建立社区“大党委”,深化“三在”工作机制,实行双报到制度,配强配好社区工作者队伍,实施红色物业全覆盖,突出抓好“三无”小区治理。

创新协商议事方式和形式,推进连心饭连心会等活动常态化。坚持党建带群建,深化群团组织改革,健全联系广泛、服务群众的群团工作体系。加强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建设,最大限度凝聚全社会推进改革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共识和力量。健全志愿服务体系,推广积分制管理制度,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志愿服务机制。

第二节 提升社会治理法治保障能力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建设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全面实行政府权责清单制度,落实《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暂行条例》,提升民主科学合法决策水平,规范行政权力运行。

坚持宪法法律至上,加强宪法法律实施,完善刑事、民事、行政、公益诉讼等监督体系,推行“阳光司法”工程,推进审判公开、检务公开、警务公开。

全面推进法治通山建设,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立法、执法、司法、普法各环节共同发力,积极构建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体系,推进社会治理、城市管理法治化与城乡网格化服务管理融合创新发展。完善政府综合发布制度和监督保障机制,深入推进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加强和改进行政执法,推进执法重心和执法力量向基层下移,推行跨部门联动执法、跨地区协同执法、跨领域综合执法,实现政府活动全面纳入法治轨道,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大力实施质量强县战略,深入推进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县和质量强省示范县创建工作,持续推进食品安全治理能力和保障水平全面提升。深化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构建食品药品安全四大体系,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加强药品医疗器械质量监管和不良反应监测,建立完善食品药品安全责任体系和长效监管机制。

健全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科学界定守信和失信行为,建立健全信用修复、异议申诉等机制,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让守信者受益、失信者受限,形成褒扬诚信、惩戒失信的制度机制。强化诚信教育与诚信文化建设,加大信用环境整治力度,弘扬诚实守信的传统文化和现代市场经济的契约精神,营造诚信和谐的社会氛围,着力解决信用贷款执行难问题。

第三节 完善平安通山建设体制机制

坚持打防结合,加快推进立体化智能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健全完善涉黑涉恶犯罪防范打击长效机制,坚决铲除黑恶势力滋生的土壤。

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机制,推行领导干部定期接访、下访、包案制度。深化探索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不断做优一村一辅一格一辅警务建设,提升网格化管理水平,切实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完善县乡村三级综治中心、人民调解中心管理机制,提升调解的效率效果和质量,开展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持续推行三治两无平安村(社区)创建,推进警务升级工程,推进乡镇、村(社区)法律顾问全覆盖。确保小事不出村(社区)、大事不出乡镇,将矛盾及时化解在基层。

加强公共安全风险源头防范,推进“雪亮工程”建设优化升级,加强运维和应用,提升风险防控和管理服务智能化精准化水平。全面铺开“智慧平安小区”建设,将小区门禁、视频监控、水电燃气、人员车辆等信息纳入大数据中心。强化对能源生产和传输的硬件设备的安全监控。加大对农村高清视频监控建设的投入,织密农村治安防控的天网,推动平安乡村建设提档升级,形成覆盖全流程的粮食安全体系。

健全公共安全隐患常态化排查整治机制,推动城乡公共安全监管执法和综合治理一体化。按照乡镇不少于10人的标准建设治安巡防队,按标准配备装备。

第四节 提高重大风险防范化解能力

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应对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威胁,落实党委(党组)国家安全责任制,把安全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巩固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成果,实现稳增长和防风险长期均衡,为通山高质量发展筑牢安全屏障。

坚决维护政治安全,确保经济安全,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维护社会平安稳定。加强安全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和能力建设,增强抗冲击能力。把风险评估作为重大决策前置条件,积极推行第三方评估,预防和减少各类矛盾。加强经济安全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和能力建设,努力实现重要产业、基础设施、战略资源、重大科技等关键领域安全可控。

建立健全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机制,规范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完善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等制度,提高决策质量和效率,降低决策风险。坚持党管武装根本原则,完善双拥工作机制,加强烈士纪念设施管理和保护。

第五节 加强应急管理能力建设

建立健全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等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机制,强化综合实战演练,提高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置能力,确保一方平安。针对预案管理、监测预警、应急处置、社会动员、物资保障等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发挥地质、气象等作用,开展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加强综合应急救援力量能力建设。

建立物资储备中心。建立现代化储备库,满足县域救灾应急基本物资需求,提高通山县物资储备及其他救灾物资储备短缺应对能力,同时提高通山县防灾救灾能力,发挥救急解难作用,增强应对突发事件时的物资保障能力。

建立应急信息化网络。建立以县级为中心,覆盖全县12个乡镇、开发区、九管会及富水湖管委会为支撑的安全生产感知预警网络、应急通讯网络、应急指挥体系、应急通信保障建设等综合信息中心,为全灾种、大应急提供快速便捷的信息服务。

建立森林防灭火应急方案。以现有森林防灭火设施和队伍为基础,新建多功能森林消防队营房,添置相关扑火装备和防灭火运输车辆,加大对重点林区的扑灭通道建设。

建立应急避难场所。在县城区新建9个应急避难场所,在乡镇新建12个避难场所,保证基本需求。完善健全停车场、道路管网、绿化等附属设施,为全县应对重大灾害提供坚强的应急避难保障。

提升应急管理能力。着力培育县应急技能培训中心,为全县安全生产技能培训、应急救援、应急综合管理提供技术保障。




第十二章 强化规划实施保障


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必须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作用,最大限度凝聚各方面力量,形成推动发展的强大合力,为实现全县“十四五”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提供坚强保障。

第一节 全面加强党的领导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委、市委各项决策部署,充分发挥各级党委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把握方向、谋划全局、制定政策、推进改革的领导核心作用。加强规划宣传,推进信息公开,增强公众对规划的认识和了解,调动群团组织、民主党派、工商联以及无党派人士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全社会参与规划实施的主人翁意识,动员和引导全社会力量共同推进规划落实。

各级党委要加强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定期研究经济形势、部署经济工作,支持政府及其组成部门全力抓好经济工作,支持人大常委会机关围绕中心依法履职,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推广“协商在一线”“委员工作室”,坚持和完善大统战格局,坚持中共党员县级领导联系党外人士制度,鼓励各民主党派、群团组织等积极参与经济工作,形成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

第二节 强化党组织能力建设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不断提升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坚持为工作选干部、凭实绩用干部的用人导向,强化干部工作日志管理,着力提升七种能力。坚持严管就是厚爱,把“严”字作为主基调,压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监督责任,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持续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推进党的监督与其他监督贯通融合,强化对公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破解对“一把手”和同级监督难题,建立健全巡视巡察上下联动监督网,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持续优化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各级领导干部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敢于作为、勇于担当,在落实“十四五”规划上,要发挥统领作用,做好带头示范。各乡镇、各部门要紧密配合,加强协调,切实把规划内容落实到日常工作中。县人民政府要将本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主要指标以及重大政策、重要改革任务、重大工程项目分解落实到各乡镇、各部门、各年度,列入目标责任考核,确保规划有效实施。

第三节 完善规划落实机制

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明确责任分工,紧扣《中共通山县委关于制定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确定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重大举措,从实际出发编制本规划纲要和专项规划,形成定位准确、边界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大力倡导深实严细久的工作作风,推行五到四从四多工作法,一竿子插到底解决县域治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争当问题的终结者。落实好《激励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措施办法》和《进一步激励关爱基层干部的意见》,强化正向激励,突出严管厚爱,健全容错纠错机制,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为实干者撑腰,充分调动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完善督查、纪检、组织、宣传四位一体督查落实体系,强化督查检查,加强考核问责,把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和政策举措逐项落到实处。

建立科学有效的绩效考核制度。按照预期性、约束性指标的不同要求,对规划目标、重点任务、建设项目等实行分类评价考核。健全规划中期评估制度,检查规划落实情况,评价规划实施效果,分析规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创新监测方式,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大数据库,有效整合互联网数据和统计数据,全面真实反映规划实施情况,为科学评估提供支撑。创新评估方式,做好规划实施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引入第三方评估,增强规划评估的客观性和准确性。进一步完善规划实施的公众参与和民主监督机制,及时公开规划实施相关信息,接受全社会监督。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