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人民政府关于公布通山县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
索引号 : K26422872/2024-18254 文       号 : 通山政发〔2024〕4号
主题分类: 文化 发文单位: 通山县人民政府
名       称: 县人民政府关于公布通山县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 发布日期: 2024年07月25日
有效性: 有效 发文日期:
县人民政府关于公布通山县
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保护区、开发区、风景区管委会,富水湖湿地公园管理处,县政府各部门:
县文化和旅游局确定的第七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具体项目名录见附件),已经县人民政府批准,现予公布。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部署要求,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方针,坚持科学保护理念,切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工作,推动我县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附件:第七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通山县人民政府
2024年7月24日
附件
第七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苦荞酒古法酿制技艺
通山苦荞酒酿制技艺已有100多年历史,古法制作流程繁琐,秉承祖传秘方制酒工艺,酝酿出的苦荞酒清香扑鼻,入口柔绵,微苦回甜。
清朝末年,在通山县慈口乡成立五粮酒厂,1995年酒厂更名为黄沙铺镇苦荞酒厂,注册商标苦荞泉、野荞神。2016年在通山县富水湖景区(大宕)重启扩建成立湖北国芳宏隆苦荞醇酒业公司,现已成功获得了苦荞酒生产许可证、白酒生产许可证(许可证编号SC11542122450013)、咸宁市龙头企业、咸宁市守信用重合同企业,拥有国家级注册商标(5类)、国家级版权,法人荣获咸宁市致富带头人、湖北省头雁人等荣誉。“通山苦荞酒”弥补了通山酒文化的空白。
二、唐氏古法榨油技艺
“唐氏榨油”已有300年历史,古法榨出的油,色泽油亮、香味浓郁、绵香四溢。唐老农始终秉承家族榨油传统,按照国家卫生标准严格控制榨油各环节,在提升山茶油品质上孜孜以求,产品要求达到了国家压榨一级标准。
“唐氏榨油”产品近年来荣获了多个奖项,第二届楚菜美食博览会楚菜食材优质供应商、第十四届“中国武汉农业博览会”金奖产品、首届“荆楚美味之湖北好网货”、咸宁市“首届品牌大赛金奖”、2023年“我喜爱的湖北品牌”电视大赛银奖。公司生产压榨车间因针对产品技术攻坚升级研发突出贡献荣获咸宁市“工人先锋号”,企业因在扶贫攻坚中突出表现被咸宁市政府2020年授予“咸宁市消费扶贫专平台”,企业先后获得湖北省“重信用守合同”单位、咸宁市“知名商标”、咸宁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咸宁市“重信用守合同”单位、通山县“电子商务十强企业”等荣誉称号。
公司经营方式采取“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解决几百农民工的就业问题,为通山县打造湖北省油茶种植生产示范县作出了贡献。
三、徐济堂祖传秘方黑膏贴(祛痹膏)
中药外治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秉承此依托通山县老中医(徐家干)创建了一套完整的中医中药外治疗法,通过精心炮制,研磨,熬制,加工成膏贴(祛痹膏)对疼痛症、慢性病、各种疑难杂症效果突出。
2019年开办徐济堂康复理疗馆,2022年创立了(徐琛)商标品牌,产品远销全国各地,深受广大患者的喜爱和认可,较好地传承和发扬了祖辈的中医中药技艺,造福于人民。
四、通山竹编
“通山竹编”在通山境内传承有上千年,明代初期,从事竹编的艺人不断增加,游街窜巷上门加工。竹席、竹篮、竹箱都是相当讲究的工艺竹编。明代中期,竹编的用途进一步扩大,编织越来越精巧,还和漆器等工艺结合起来,创制了不少上档次的竹编器皿。如珍藏书画的画盒、盛放首饰的小圆盒、安置食品的描大圆盒等。
“通山竹编”主要是用竹制成的各种器物,一般用来盛东西。通山竹编是通山县民间手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县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竹编制品与中国传统文化、审美情趣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并为中国传统文化增添了不少魅力,也深刻诠释了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造物观内涵。同时竹编制品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具有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它既是生活用品,又是工艺品,也是一种具有独特文化内涵的艺术品。
五、“燕厦折子粉”制作技艺
“燕厦折子粉”制作技艺主要流传于通山县燕厦乡,是我县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统地方食品的制作方法。其历史价值主要体现在民俗文化和饮食文化的完美结合上。
“燕厦折子粉”享誉鄂赣边区,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从明朝起,在燕厦就有人从事折子粉的手工制作,民国时期至今也有很多人在民间传承折子粉制作技艺。
“燕厦折子粉”制作技艺经过长期的传承,形成一套完整的技艺流程,主要经过选米(包括淘洗)、烂米(发酵)、磨浆、压干、拍坨、沸水煮坨(半生熟,视季节确定时间)、碓匀、揉坨、装桶、上粉架、烧沸水、压制成型、下锅、煮熟、起锅、清水过滤、竹折子上成型(半斤左右一小折)、摊晒、晒干、包装。其主要原料有大米、水等。主要制作工具有粉架、竹折子、粉盆、缸、粉饼、粉箍、粉盖、压筒、米碓全套、锅灶等。
“燕厦折子粉”与其他的米粉不一样,其制作技艺的独特之处主要有三个关键点。一是原材料,燕厦折子粉使用的原材料,主要是产于当地的优质早稻米。二是发酵,制作折子粉的大米,需要放在陶瓷的米缸中进行发酵。大米通过发酵后,会产生一种特有的香味,这是不同于其他米粉制作的关键环节。三是晾晒过程中,将做好的米粉铺在特制的竹折子上进行晾晒,利用竹子之间的缝隙,使做出来的粉干得快且不会串味,从而保持折子粉的口感。
六、“通山累丝”制作技艺
累丝(Filigree)工艺是有记录可查的最早的珠宝制造技术工艺之一。最早始于商代,西汉后期金银制的小头饰开始盛行。一向是皇家御用之物,属于宫廷艺术,同时也是我国传统的奢侈品。在明清时期,花丝工艺被誉为燕京八绝之一。又名“花作”“花纹”“花丝”,它是将金银铜等金属拉成丝,然后将其编成辫股或各种网状组织,再焊接于器物之上,谓之累丝。立体的累丝作品制作最难,为金属工艺中最精巧者
累丝工艺繁复、用料珍奇,纹样大量采用象征吉祥、美好的图案,龙凤、莲花、彩云、蝴蝶、飞鸟、吉祥图案、文字等,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工艺,以累丝工艺为主,结合掐、填、攒、焊、堆、垒、织、编、嵌、点翠等工艺,达到较完美的艺术效果,做工精细,富丽堂皇,现已被文化部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通山累丝”独特性在于不使用焊接,它是选用金属细丝搭配金属片,使用织、编、錾、嵌、点翠工艺进行造型。特别是立体造型,大多采用一根0.3mm的金属丝,按设计好的样式通体编完。如凤凰的头、身、翅膀,或者花瓣、花篮等形态。将珍珠、水晶、碧玺、白玉、翡翠等珠宝按照工匠设计的需要,以不同角度固定在上面,如果搭配金属薄片,则先将金属薄片錾刻花纹制成部件或者胎底,与累丝工艺结合,再配以绕线工艺、绳编工艺组合造型,镶嵌珠宝,点翠,制成佩戴的各种首饰,作品美轮美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