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渐进式延迟退休”话题,引发讨论与关注。
“实施渐进式延迟退休政策,有现实基础,但在落地过程中,一定要充满着人文关怀,用较小的幅度逐步实施到位,平稳过渡,对社会的影响越小越好。”2月9日,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原新告诉健康时报记者。
今年2月,北京开展适当的活动助力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北京日报客户端图
实施渐进式延迟退休是符合现实的
原新告诉记者,“在我国平均预期寿命延长、教育水平不断提升、健康水平提高的多重因素下,适时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政策,是合适的。
当前我国的退休年龄还是依据《国务院关于安置老弱病残干部的暂行办法》和《国务院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国发【1978】104号)的规定,即男性60周岁,女干部55周岁,女工人50周岁。
原新解释:“关于该办法,1978年之后相继出台了多项特殊规定,虽然有补充完善,但基本上变化不大。”
“然而,目前我国人均寿命在不断延长。已经由1978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的63.2岁,提高到2021年的我国人均寿命的78.2岁。”原新告诉记者,在平均寿命延长的过程中,出劳动力市场的年龄没有变化,但是退休预期寿命却大幅度的延长,这说明在寿命延长的过程中,退休年龄也可以适延长。
“此外,随着教育水平的不断的提升,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年龄在推迟。1982年我国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时,15岁以上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是5.3年,2020年我国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平均受教育年限是9.9年。这就意味着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年龄推迟了近5年。”原新解释,此外,随着我们生活条件的改善,大多数60岁以上老年人的健康水平也得到提高,尤其是60-69岁的低龄老人,健康和基本健康占92.9%,不健康但生活可以自理占6.1%,不健康生活不能自理仅占1%。
原新进一步补充到:“在寿命延长和退休余寿延长的背景下,教育大幅度改善推后了劳动者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年龄,而劳动者退出劳动力市场的年龄长期维持不变,无形中缩短的全生命周期中生产性时长,增加了退休生活时长,也就是缩短了缴纳养老保障金的时长,增加了领取养老保障金的时长。所以,要想办法把寿命延长的部分尽量转移到创造财富的生产性年龄段,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
实施延迟退休要充满人文关怀,平稳过渡
在原新看来,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政策,实施过程中一定要更加人性化,要有温度!
原新提出,首先要渐进式,年龄一点点往后推迟,减少对社会的冲击,减轻对劳动者的影响,比如1963年出生的人员,今年60岁该退休,可以适当延迟两三个月退休,逐年按月增加的平稳过度。如果一次性延长一年或两年,大家可能不太愿意接受。实施渐进式的退休方案,满足公众的接受度。
其次,在延迟退休的过程中,一定要有“弹性”和“灵活性”。比如在法定退休年龄基础上,适当的增加灵活性,让就业者根据自身需要适当选择或早或晚退休,给予劳动者自主选择退休年龄的权力,例如,如果家里有事或者需要帮忙带孩子等原因,根据家庭的需要或者就业单位的情况,就可以选择退休;如果身体许可,单位也需要,可以晚于退休年龄退休,在在养老金上可以适当的“早扣晚奖”;再比如到达一定年龄后,让工作时间更有弹性,根据工作性质,不需要朝九晚五,工作时间可以晚一个小时上班、早一个小时下班,工资也可以实时调整,也可以实行非全时工作,还可以实行工作地点的灵活,不一定非要到场工作,充分利用数字时代的便利,让整个延迟退休灵活起来。
最后,对于一些特殊工种应该具有特殊的退休政策,比如高温、高冷、高寒、高风险井下、辐射相关工作,应该让早点退休。
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