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人物】朱容易:“纸”上绘出最美人生

来源:通山县融媒体中心 发布日期:2022-05-26 字体:【

本网讯(特约记者 徐大发)5月16日,艳阳高照。记者驱车来到通山县九宫山镇易立科技通山有限公司拜访一位有故事的老人——71岁的董事长朱容易先生。在小会议室,墙上一幅行草书法匾额吸引了大家:“产业报国,实现自我——与同志们共勉”正是董事长朱容易亲自手书的作品。书法活泼奔放又不失稳重大气。透过书法,折射出书者怎样的人生传奇?

传奇人生:与造纸结缘

1970年,19岁的朱容易被招进通山县国营造纸厂工作,很快成为一名技术骨干。1984年他担任九宫山镇副镇长,分管企业,亲手牵头建办了横石造纸厂,于1986年元月正式投产。

1988年12月,朱容易担任横石镇副书记兼横石造纸厂厂长。1989年,朱容易主动提出政府停发自己的工资,一心扑到纸厂去背水一战。虽然只有一条生产线,但横石纸厂依然办得越来越红火,于1990年更名为“鄂南造纸厂”,朱容易兼任纸厂的厂长和党委书记。

到1995年5月,“红人”朱容易被调到咸宁去担任鄂南纸业集团公司任董事长兼总经理。

1998年,朱容易“下海”去武汉创办了自己的“山打士特种纸有限公司”。这期间,横石的鄂南造纸厂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渐渐走向没落,最后关门破产。

2003年9月,在九宫山镇政府一再邀请下,朱容易果断放弃了在武汉的纸业公司,回到曾经凝结着他诸多情感和心血的“鄂南造纸厂”。投入140多万元,办纸厂,老厂更名为自己的“易立科技通山有限公司”。

公司2007年前只有一条生产线,到2010年有了4条生产线。员工由原来的三四十人发展到现在的170多人。每月发放用工工资65万多元,每月发工人奖补资金17万元。工人平均工资三四千元,高的有六七千元。

公司与湖北科技学院合作创立了咸宁高品质特种纸开发校企联合创新中心,成为校研合作基地,成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朱容易说,到2003年时,大多的造纸业都垮了,而他的易立科技通山有限公司到现在已存活了19年,而且正走在上升的通道上。

朱老说,自参加工作以来,掐指算来真正用于政界工作的时间只有三四年,其余大半生的时间都是在用于办企业造纸,几乎一辈子只做好一件事,与造纸结缘。

创新技术:办一流民企

企业靠什么生存?靠不断创新。这是朱老有力的回答。

从2016年开始,公司进行了全面技术改造提档升级。投资580万元建了污染水处理设备,每吨纸污染水处理费用成本需160多元,但毫不心疼,认为花得值。污染水处理设备直接接入国家监控系统,24小时自动监测,一有超标就会自动报警。

把2010年前的造纸老机器全部淘汰了,更新清一色的现代化设备。坚持走“专、新、特、精”发展理念。截至目前,公司拥有自主实用型专利14项,发明专利2个。朱容易介绍,公司上产的强立砂带缘纸填补了国内空白,特种纸电子传输纸为湖北独家,全国第二,全球第三,超过了韩国同类造纸。自主发明的轻型高透气度医疗防护用品专用纸(做一次性衣服或医院床单)是世界唯一的发明,评估价值2000多万元,投资十几亿元才可上马生产。

目前公司生产绝缘纸、强立砂带缘纸、电子传输纸、军工中性包装纸四大系列23个品种的纸品,产品远销国内外。

投入巨资购买了自己的质量检测设备,凡公司的产品都有严格过硬的质量检测,卖出去的纸产品都有自信的质量底气,再也不怕一些针对公司的“打假”讹诈赔偿事件了。

公司成为规模以上企业,纳税排前7名,年交税300多万元,年产值达9000多万元。

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4条生产线年总产量达15000吨,今年计划年产值1.5亿元。

公司已成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湖北省支柱产业细分领域隐形冠军培育企业和科技小主人(2017年以来连续5年获得),“军民融合企业单位”。文明诚信企业、环保产业协会会员单位、优秀企业、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捐款捐物先进单位……各类荣誉称号一大串。

老骥伏枥:绘最美宏图

“您当初在武汉干得好好的,为什么又要回到九宫山镇办纸厂?”记者抛出了一个困惑已久的问题。

朱容易说,回通山可以为本地的纳税做贡献,自己的根在通山,想力所能及的为家乡做点事。到2003年,当时的原造纸厂工人都失业了,加上九宫山镇党委政府的呼唤,就响应回归了。

“在横石造纸厂,我干了整整11年,这里有我激情燃烧的岁月,有我许许多多的回忆,走到哪里都挥不去我那些魂牵梦萦的东西。”朱老说。他说自己已是古稀之年,跟儿女讲好走后把自己的骨灰抛洒在长江、富水和横石三处地方。要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好好干,“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自己一生搞事业干实体经济,只有一个目标:为振兴中国民族造纸业做贡献。

在车间一条长长的生产线前,自动机器在有节奏地奏出美妙的音乐,工人们在热火朝天地忙碌着,水汽蒸腾,氤氲出一幅壮观的画面。朱容易告诉记者,这条生产线正在制造电子传输材料纸,共13道工序,产品正在申报发明专利,产品填补了省内空白,全国只有两家。目前已小试成功,正准备批量生产,需求方已签订了包销合同,今年每月可生产600吨,到明年每月可生产千吨以上。

朱老说,眼下疫情环境下,主要是稳产,保持70%的产能。下半年保持90%的产能。我有个“三年规划”:明年争年产 1.8万吨,产值1.8亿元;后年年产3-5万吨,产值达4亿元;老后年年产5万多吨,产值6亿元,税收突破千万元。随着朱老的激情满怀的叙述,一幅宏图立起在眼前。

  • |
  • |
./t20220526_2640984_app.shtml